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师生风采>>正文

于浩世:爱则无悔
2017-09-10 10:41     (点击数:)

在商洛学院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位老师,他,个头不高,皮肤黝黑,有些秃顶,一身朴素的着装,脸上总是挂着憨厚的笑容,师生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农教授”,他不求闻达,不求名利,默默研究小麦育种35年。他就是商洛学院小麦育种专家,高级实验师于浩世。

情系育种 无悔选择

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远看像个卖炭的,近看像个要饭的,仔细一看是农科站的。”这句话是对搞农业的人最形象、最幽默的描述。在那个年代,对于山区连片的商洛地区,农技人员是很吃香的,只要是农校毕业的中专生,大多都做了乡镇农业干部,走上了仕途,很少有人去农科站,更少有人选择长期从事农业育种研究的。于浩世也这样问过自己,既然搞农业的人像个“卖炭”的,为何还是选择了这个职业呢?这与于浩世童年的生活有一定的关系。小时候他经历过“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在那个时期,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饿着肚子还得干活。童年的于浩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填饱肚子,顿顿吃上白花花的面条,哪怕这辈子就干小麦育种这一件事也行,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灾难激发了他的理想,刻苦学习不为升官发财,不求闻达于世,只为圆心中的那个梦。

一片丹心 根植沃土

1975年,于浩世从商洛农校毕业,那时候就业不像现在是双向选择,而是国家给分配。他被分配到商县夜村农技站工作。当时几乎是白手起家,手头资料几乎没有,更没有助手。为了能够尽早掌握更多的资料,于浩世一面通过很多途径钻研学习专业知识,一面天天蹲在田地里观察小麦。

1978年,由于他为人踏实肯干,工作成绩突出,于浩世被调到商洛农校工作。在农校担任农学专业实验员,从事作物教学、作物育种学实习等教学工作,参与商洛市地膜玉米、地膜洋芋、地膜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由于主要任务是教学,小麦杂交育种只能在业余时间进行。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依然坚持着,一有空便到下面的村子看看,看看小麦收成是怎么个情况,农民种的品种和种植方式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回来便认真分析:是品种原因的话就对品种缺点进行改造,也就是培育新品种;是栽培原因的话就自己做实验,根据实验效果,先试种,看看效果怎么样,再逐步推广。

几十年如一日,他一直穿梭在地头田间,与黄土打滚,与小麦为伍,与农民为友,小麦育种已经成为他生命中的一部分。由于常年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小麦育种当中,1986年,他身体因过度劳累病倒在田间。当时,正是小麦育种的关键时期,于浩世一连几个星期都蹲守在地里,连家也不回,直到晕倒在地,被人送到医院,一检查才得知,患上了严重胸膜炎。医生说,这都是因为饮食不规律,感冒了不及时治疗,在湿气长时间下积出来的病。在医院疗养的日子,他始终念叨的是小麦。这一病,就在医院住了近两个月,人也因此消瘦了很多,妻子心疼得直抹泪。出院后,于浩世又继续投身在育种的生涯当中,因为他认为搞育种研究是不能间断的。妻子和身边的亲戚朋友也经常会埋怨他,只顾这小麦育种而忽略了家庭和朋友。很多人都不理解他,说他“傻”干脏活累活,连农民都不如,对此他却憨憨一笑,只因为他的人生信条是:干一行就要爱一行,爱一行就要干好一行。

后来,实验条件有所改善,可小麦育种工作不能完全在实验室中完成,因此一有时间他便往地里跑,看看小麦的长势怎么样。如果试验地不够,他就亲自开荒耕地。平常也有人对他说:“现在生物技术很发达,你把那高新技术往小麦上弄点嘛,何必那么辛苦。”可于浩世说:“现在生物技术是非常发达,可小麦育种也不能完全依赖于高新技术,目前仍然是以常规选育为主。麦子就像自己的娃,你不拨弄、照看,就无法弄清它的性格,你不下地观察,你就无法获取第一手资料,育种也就无从谈起。”在于浩世的眼里,小麦就是自己的孩子。

守望麦田 耕耘梦想

小麦育种是个苦活、累活,周期长,一个新品种从杂交到育成需要十年时间,这就需要育种人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坚持不懈,更何况育种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成百上千次实验,需要承受无数次失败的打击。难于想象,没有对育种工作的热爱,没有梦想的引导,谁人能够坚持35年,无怨无悔呢?

35年,是一个人最珍贵的年华。于浩世把自己的35年全部奉献给了小麦育种事业,在他的人生字典里,就只有“小麦”两个字,这是一种怎样的坚忍。风雨兼程三十年,终于有了回报,于浩世的小麦,已经播种到秦岭山外,他的名字和小麦一起种在了农民的心里,成为秦岭山里名副其实的“袁隆平”。现在,于浩世已育成小麦新品种8个,审定品种3个,研究成果获陕西省科技三等奖、商洛市科技一等奖等多个奖项。他培育出的旱作地区小麦新品种经推广使用,目前已为农民增收3亿多元,被誉为“商洛山中的袁隆平”。

岁月不居,人生易老。一晃,于浩世已年过花甲,白了两鬓,老了双手……有人问,“于老师你退休后干啥?”他说,他会继续小麦育种。“你都上年纪了,干体力活不累吗?”他憨笑着说:“说不累是骗人的,但我干的是我喜欢的事,心情好!每逢农民说起商麦5226、商麦1619品种抗旱强、产量高、品质好时,我觉得在累也是值得的。作为一个学农搞农的人,只要我还能干的动,我就接着干下去。”

30年来,于浩世在试验田、研究室、讲台上来回奔忙。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甘当一只拓荒的老黄牛,用赤城浇灌着教坛,用汗水播种着希望。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他坚信,只要自己把心捧给太阳,一定会融化世界上最坚硬的寒冰。

上一条:黄元英:将忠诚镌刻在秦岭深处的神圣讲坛
下一条:邸友莹博士:找准科学问题是基金项目申报成功的前提
关闭窗口

分享到:0

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10号   邮政编码:726000

0914-2312156

版权所有 2017 商洛学院     陕ICP备17012126    陕公网安备611002020000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