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风采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师生风采  >  正文

作秦岭鸟类的守望者:商洛学院青年学者张博的生态守护之路

发布时间:2025-10-28 点击数量:

秦岭南麓的层峦叠翠间,商洛学院生物学院动物学博士张博的身影时常穿梭其中。这位第二批秦岭生态环保“青年学者”,以镜头为笔、步履为墨,用对科学与自然的赤诚之心,追踪记录着中华秋沙鸭、鹮嘴鹬等珍稀鸟类的踪迹。从山阳县金钱河的重大发现到校园课堂的知识传递,从科普舞台的生动演绎到湿地保护的长远规划,他在科研、教学与科普的三维坐标中,为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书写下动人篇章。

溪畔惊鸿:珍稀鸟类的山阳新证

2024 年 12 月 10 日,山阳县金钱河冬水静谧流淌。张博与山阳县天保中心工作人员开展常规样线调查时,司机一句 “水里有东西” 打破了沉寂。他敏锐叫停车辆,镜头中两只形态独特的水禽映入眼帘 —— 正是被誉为 “鸟中大熊猫” 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秋沙鸭。这一发现填补了山阳县中华秋沙鸭分布记录的空白,此前该物种仅在商洛市商州、洛南等区县有迁徙种群记录。

更令人振奋的是,前行不远又发现九只集群。“车停人动,群鸟惊飞。” 张博抓拍的影像中清晰记录下五只个体,经鸟类专家复核,最终以七只的保守数量公之于众。此后数月,这群对栖息地水质、食物、静谧度要求极高的珍禽持续在此栖息,“时见五只,时遇六只,直至次年四月北归”,为研究其越冬习性提供了稀缺的连续观测数据。

2025 年 4 月,秋沙鸭迁徙离去,同段河流又传清越鸣声。历经二十分钟搜寻,张博终于邂逅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鹮嘴鹬。“我疾行时它疾走,鸣叫急促;我蹲守时它悠然踱步。” 这场人与生灵的微妙互动,正是野外科研的独特魅力。两次发现不仅完善了两种珍稀鸟类在秦岭南麓的活动轨迹图,更为其生态习性研究提供了关键科学依据。

科普润心:环保理念的践行之路

“专业之事交给专业的人,既能确保知识准确,又能提升传播效果。” 作为持证“自然教育师”,张博始终深耕科普一线。他牵头成立 “秦岭生态研学营” 社团,打造出丹江湿地观鸟、金凤山花鸟研学等十余场特色活动,仅观鸟活动就吸引 300 余人参与。

在商洛市秦岭博物馆,三分之一的植物标本出自张博与师生之手。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对青少年的启迪——科普讲座后,孩子们总会围着他追问“老师还会再来吗”,甚至索要签名。这份热忱让他愈发投入,创新推出 “小橡子的旅行” 科学舞台剧,身着卡通服装演绎自然知识,让小记者们在欢笑中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截至目前,他已累计开展科普活动四十余场,覆盖商洛六县一区十余所学校,受益师生超千人,四次斩获省级科普赛事奖项。

教研相长:知行合一的育人之道

“教师身份是根本。” 张博始终将科研发现转化为鲜活教材。中华秋沙鸭的观测经历被系统梳理后引入动物生物学课堂,让冬候鸟的概念从课本上的文字变得立体可感。为打破实践壁垒,他自费购置专业望远镜,既服务科研,更供学生社团使用,“要让热爱自然的孩子能走近自然、触摸自然”。

“张老师带我们走出教室,在秦岭腹地认识生物多样性,他的野外经验就是最生动的生命课程。” 团队郝志强老师的评价道出了师生心声。这种 “科研 - 教学 - 实践” 的良性循环,让课堂边界不断延伸:野外见闻成为教案素材,科研项目搭建实践平台,科普活动则让教育成果惠及社会。

秦岭新声:生态保护的长远图景

“唯有让大众了解并参与,保护事业才能真正做好。” 谈及未来,张博的规划清晰而坚定。目前,他带领团队完成商洛地区常见鸟类与植物手册编撰,下一步将重点培养学生独立调查能力,推动社团活动与志愿服务体系深度融合。

针对保护现状,他既有理性认知:“全球生物系统态势不容乐观,但我国生态保护成效显著。” 更有务实行动:计划牵头开展武关河湿地动物多样性调查,延续对秦岭生态的系统监测。从实验室到山川旷野,从课堂到社会,他构建的 “科研 - 育人 - 保护” 体系,正是商洛学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

如今,在张博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商洛学院师生投身秦岭珍稀鸟类保护。这位扎根商洛的生态卫士,正以专业与坚守,引领着一支年轻的队伍,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华章添砖加瓦。


策划:王鹏举 田卓尔

撰稿:王鹏举

学生记者:田卓尔

摄影:宋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