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2021届毕业生杨运任以优异成绩考取延安大学学科教学硕士研究生。大学期间,他不仅专业成绩稳居前列,更在学科竞赛、学生工作、社会实践等方面表现突出,获得“文明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称号。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一名新时代青年如何以专业为基、以责任为帆,在奋斗中实现全面发展。
坚定初心:以热爱为灯,走上学科教学之路
“大学四年的专业课学习,特别是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逐渐使我形成了对语文教学的清晰认知和浓厚兴趣。”谈及报考延安大学学科教育专业的初衷,杨运任如此说道。专业课老师的言传身教以及大四期间的教育实习经历,尤其是实践中遇到的语文教学问题,激发了他进一步深造、深入研读语文教学理论的强烈愿望。
在我校就读期间,浓厚的地域文化也为他的学习提供了丰厚滋养。“能近距离接触贾平凹、陈仓等知名作家的学术研究与心得分享,极大地拓宽了我的知识面。”他坦言,商洛地区的文化土壤以及名人旧居、文化古迹的实地考察,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认知与阅历。
备考过程中,他强调了将本科所学与考研内容紧密结合的重要性,注重对知识点的归纳与真题的策略研究。他回忆道:“最难忘的瞬间,是辅导员李娇老师给予了我多次鼓励和方向指导,帮助我坚定选择考研的决心。”此外,学院组织的考研咨询会、师长的专业指导,也为他提供了极大的支持与动力。
作为班级组织委员和影视工作室负责人,他的抗压能力、组织沟通能力和持久耐力在考研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能力帮助我保持冷静、增强协作,也支撑我走完了这场持久战。”面对备考的学弟学妹,杨运任分享了三条建议:“坚持、提高学习效率和保持良好的心态。效率是成功的一半,而良好的心态能帮助我们走得更远。”
多元发展:在学习与竞赛中锤炼综合素质
高效学习的秘诀,杨运任总结为三点:课前预习、建立个人知识资料库以及构建思维图谱体系。他尤其提到自己常用的“杠杆背书法”和思维导图,能有效加深对知识的掌握。
在多项竞赛中取得佳绩(如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新媒体大赛),让他更能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全面提升了专业水平、团队协作能力及抗压能力。他认为,这些经历让自己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从容。
除了竞赛,他也注重证书的积累。英语四六级、教师资格证和普通话二级甲等考试不仅是对能力的认证,更为未来就业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考证和学业是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促进我的综合素质发展。”
影视创作作为他的特长之一,也在学习中实现了跨界融合。他表示,影视技能一方面能将经典文学作品进行可视化呈现,增加感染力;另一方面也可作为教学工具,用视频等形式帮助学生更高效地学习,甚至能促进文学的传承与传播。
服务奉献:在集体与文化中展现责任担当
作为班级组织委员,杨运任高度重视活动策划的实效与意义。他结合上级精神、专业特色与同学需求,策划了多场“主题团日”活动,并获得“优秀班会记录二等奖”。他强调:“关键在于责任心和服务意识,理解同学需求,用活动凝聚共识,推动班级建设。”
让他印象最深的班级建设活动,是大学入学初期组织的合唱比赛。“那次我们通过讨论与配合,克服了意见分歧,增强了班级凝聚力,也赢得了‘文明班级’称号。”
在担任影视工作室主任、负责学校新媒体运营期间,他策划推出多个以“爱我商洛”为主题的短视频,采用方言、校园视角等形式,讲述地方文化,展现校园风貌,得到广泛关注。
谈及团队领导力,他认为,“关键在于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和责任感,将团队利益置于首位,为共同目标努力奋斗。”
榜样引领:以教育为炬,照亮前行之路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杨运任始终坚持在学业上做“领学者”、在工作中做“先行者”、在实践中做“实干者”。“在团队中带动他人、帮助他人,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成长。”他说。
荣获“文明大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他认为新时代青年应具备理想信念、实干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对未来,他已做好规划:研究生阶段将深入探索“大语文阅读”“跨媒介交流”“AI+语文教学”等方向,计划将影视创作与文言文教学结合,提升课堂生动性与文化传播力。
“我的职业目标是成为一名扎根家乡的语文教师,做一个‘四有’好老师,将所学所思传递给下一代。”他说,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为社会传递正能量。

杨运任用四年时光诠释了“全面发展”的深刻内涵。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展现了我校“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育人成果。正如他所言:“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理想融入时代需求。”这位青年榜样,正以教育为炬,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
策划:王鹏举
记者:王鹏举
学生记者:许懿凡
摄影:卜澜
采访时间:2025年5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