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我校多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赴商洛、咸阳等地,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禁毒宣传教育”两大主题,深入城乡社区、学校、文化场馆与基层一线,以专业实践服务社会、以青春智慧赋能乡村,展现出商洛学院学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担当。
探文韵:活化非遗,焕发新生
学校多支“三下乡”团队聚焦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走进文化馆舍、乡村社区与历史遗址,在与非遗技艺的深度对话中,为传统文化注入青春活力。
艺术学院多支分队齐发力,构建非遗传承立体网络:“艺溯字源”小分队在仓颉造字遗址创作文创作品;“传承非遗 青春赋彩”实践团学习“试马花棍”舞技、记录绒绣技艺;“传承非遗文化 赋能艺术育人”实践团联合县剧团开展“戏曲进乡村”演出,绘制商南非遗资源图谱。

人文学院“墨韵薪传”实践团在商洛市文化馆开展“青春探遗韵,乡行传文脉”主题活动,以馆藏文物为灵感,在扇面、画卷上创作书画作品赠予市民,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举办交流沙龙,与非遗传承人共商创新路径,提出“新媒体传播”“沉浸式体验”等文创方案。

数计学院“馍砺青春·曲韵乡情”实践团赴咸阳秦都区马庄街道,系统学习省级非遗“曲连馍”技艺,并走进社区担任“文化宣传员”,讲述其历史渊源与民俗价值,让这项承载乡土记忆的非遗技艺走进千家万户。

化材学院“竹艺递火团”深入丹凤县,沉浸式体验竹编技艺,从竹材甄选到“六角孔编法”实操,在慢工细活中领悟匠心。同时开展问卷调研,协助拍摄技艺短视频,扩大传播影响力,并筹备“竹编进校园”活动,播撒非遗传承火种。

经管学院“商小颉”实践团以秦岭博物馆为起点,探秘“山水玉璋”建筑中蕴含的历史内涵,聚焦洛南仓颉小镇,通过消费者访谈捕捉文化共鸣,为仓颉IP衍生品开发探索“传统元素+现代需求”的产业路径。

守净土:青春聚力,禁毒宣教护平安
另一方面,各学院实践团联合地方政法部门,深入校园、社区和居民小组,以“微宣讲+法治实践”融合模式开展禁毒宣教,织密全民禁毒防护网,让“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理念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联合市公安局商州分局,在名人街社区开展“反诈护袋”行动,解析诈骗案例,引导群众护好钱袋子;开设“法治平安课堂”,普及禁毒常识,提升市民识毒防毒认知。

人文学院联合区禁毒办深入商州区职业高级中学,通过宣讲、游戏、情景表演揭示毒品危害;在多个社区利用手册、有奖问答、仿真模型等方式揭露新型毒品伪装,实现“校园+社区”全覆盖宣传。

艺术学院“青春无毒”小分队在禁毒主题公园组织展览与实物展示,在社区广场发放手册、讲解识别技巧,在中小学组织主题绘画创作,让孩子用画笔传递防毒理念。

健康管理学院“青盾行动队”深入成员家乡广泛开展禁毒宣传,普及毒品种类、危害与法律法规,增强群众对毒品的警惕性。

数计学院“清源行动”实践团,在社区组织禁毒主题DIY绘画,在乡村以“知识+体验”讲解毒品伪装,入户为老人、青年、留守儿童家庭开展针对性宣传。

建工学院“青春灯塔,无毒乡行”实践团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禁毒+用药安全”科普,在小学设计“五个一”(动画展播、模型辨识、手册发放、知识竞答、亲子承诺仪式)互动模块,多层面强化家庭禁毒责任意识。

经管学院“青翼护航”实践团在柞水县村镇悬挂横幅、发放手册、现场讲解、开展问卷与访谈,精准掌握群众知识储备与需求,为优化宣传提供数据支撑。

从非遗保护到禁毒宣传,从文化馆到社区课堂,从云端传播到田间地头,商洛学院学子以专业为笔、以乡情为墨,在实践与服务中诠释“自找苦吃”的青春担当。他们既让古老技艺焕发新生,也为守护一方净土贡献力量,真正实现了文化传承与平安建设的双轨并行,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深厚的青春动能。
(文/校团委 图/各实践团 编辑/王鹏举 审核/王霄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