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当前位置: 学校首页  >  新闻  >  正文

让“思维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评建工作大家谈”系列之十三)

作者:王天时 发布时间:2015-03-26 点击数量:

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越来越近,全校上下也充满了兴奋和紧张的氛围。这让我想起了唐朝诗人宋庆馀的一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们的心情就像才过门的新媳妇,满怀喜悦接受检查的同时,不免掺杂着一些焦虑和不安,期待“舅姑”的认同和接纳。

作为学校听课评课督导组的成员之一,这几年,我有幸参与了多次听课评课活动。特别是去年冬季,我听取了新进学院八名青年教师的课程,听取了学校文科组青年教师赛讲的八名同志的讲课,还集中时间,听取了中文系32名中青年教师的课程。他(她)们备课认真,讲课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毫无疑问,他(她)们反映了我校师资队伍的水平,体现了教学科研的丰硕成果,可喜可贺。

成绩有目共睹,我在这里就不必过多的重复。在这里,我就发现的教学中的不足,和带有着普遍性的倾向性的问题,谈一下我的一些看法。

就大多数的讲课者而言,就教学队伍中下游的水平而言,我感觉我们教学存在两大突出问题:一是教学观念陈旧,二是教学方式单一落后。从感觉上说,这样的教学不像是十三四岁的小姑娘,那样跳跳蹦蹦、活泼可爱,也不像才结婚的少妇,青春美丽,富有朝气,而像中年人墨守成规,没有发展、变化和追求。虽然咱们是自己人,请原谅,我把话说的有点过重了。

先说教学观念的陈旧。现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师,就要顺应时代的潮流,从以知识教学为中心的体系中走出来,变 “知识游戏“为”思维游戏“。并让”思维游戏贯穿教学的始终。但是,我们很多同志还是沉浸在知识教学的体系中难以自拔。课堂上传授的是“知识”,这知识从哪里来的,把文学史上的内容,把教学参考的内容搬到教案上,再拿到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学生再把这些知识记到笔记本上,抄到考试卷子上,这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就算完成了。老师没有对知识的思考辩析,学生没有思考辨析,思维发展不起来,能力提升不起来,死气沉沉的教学过程的后面辐射的是教学观念的落后。

大学讲课的讲授重在讲自己对这一门学问,这一个理论的发现、思考、思辨的体会与收获,书本上已有的东西就不要重复去讲,学生知道的也不要重复去讲,而要借这个材料,把学生带入前沿的未知的领域,探索思考,增长新的知识和新的见识。比如讲“大学语文”李清照的“声声慢”,教参上讲,文学史讲。这首词是写“离别之愁”“亡国之恨”如果只照书本讲到这个程度就没有多少新意,而应该由一些意向和细节入手,采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展开思辨。有人说,这首词是春天的怀人之作,有人说这首词是秋天的写景之作,还有的人说上半阙写景,下半阙写秋景,写景还是怀人,秋天还是春天,该怎样理解,持论的观点依据是什么?能不能找到这种依据?自己的观点依据是很么?“乍暖还寒”该怎样理解,属哪个季节,反映了什么气候特征?“梧桐更兼细雨”该怎样理解,属哪个季节,反映了什么样的气候特征?“雁过也”这大雁究竟是春天从南方向北方飞的大雁还是秋天从北方飞回南方的大雁,意象寓意是什么,各有哪些不同?相信同学在讨论回答这些问答的过程中,思维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都获得了提高。

再说教学方式方法的单一陈旧。我听的课程中,大部分老师都采用讲解式。讲课过程大家都可以想到,老师站在讲台上,一个人讲,同学们在下面听和记。一本教材,一枝粉笔,一块黑板,打天下,新的课型,新的方法,探索的课程,如凤毛麟角。不能说这样讲课不对,但人人都是这样讲,天天都是这样讲,那就缺乏新鲜感,缺乏多样性。

“观天地自然之文,可以悟作文结构之法”“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转换成苍狗。”这话的意思是作文的结构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要像客观事物那样多种多样多形态。讲课也是这样的道理,它也应该是多种多样多形态,比如讲解课、讨论课、辩论课、实验课、训练课、学生讲课、交流课、汇报课,报告成果课、示范课、观摩课、探索课。有些同志说了:“我也是研究生毕业,西安高校的老师也不是一讲到底吗?”或者不管什么样的方法,把学生教会就行吗?”但我不这样认为,讲课的方法不同效果不同。陈旧的教学方法难以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创新的人才。

本来是一家子人,亲姊热妹的,突然却撕破脸皮。说了这些不三不四的刻薄化,真是大不敬也。为了我们学校的评估,为了学校的发展,我也就顾不得这些了。有说的不对的地方,有说重的地方,敬请大家原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