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信息公开制度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清单 | 信息公开专栏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报 
  信息公开专栏
 基本信息 
 招生信息 
 财务资产及收费信息 
 人事师资信息 
 教学质量信息 
 学生管理服务信息 
 学风建设信息 
 学位学科信息 
 对外交流与合作信息 
 其他信息 
当前位置: 信息公开>>信息公开专栏>>基本信息>>学校发展规划>>正文
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2017-11-01 11:13  

(2016—2020)

目 录

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草案) 1

“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30

“十三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草案) 39

“十三五”实验(训)室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61

“十三五”学生工作发展规划(草案) 69

“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80

“十三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草案) 94

“十三五”校园基本建设发展规划(草案)105

“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草案)111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草案)121

“十三五”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发展规划(草案)137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陕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校发展与改革情况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全校师生凝心聚力、奋发图强,持续推动学校健康快速发展。2011年,学校成为省市共建高校,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2014年,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抓住机遇,乘势而上;2015年,学校接受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得到专家充分肯定。“十二五”期间,学校实现了由单一师范型向综合型、由本专科教育并存到全面实施本科教育的历史性转变,办学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知名度不断提升,“十二五”事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学校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大学治理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坚持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成“一章八制”的制定工作;《商洛学院章程》通过省教育厅核准。积极推动校内资源整合与机构改革,深化内部体制改革,优化管理机制;凝练体现学校特色和传统的办学精神,构建学校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助推学校内涵式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卓有成效学校加快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不断优化。五年来,新增教职工191人(其中博士18人),达到637人,增加了42.83%;新增专任教师178人,达到506人,增加了54.27%;新增高级职称人员84人,达到172人,增加了95.46%,新增高学历人才259人,达到405人,增长了177.4%,现有兼职硕士生导师21人,校级专业带头人29人。

本科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学校通过加强本科教学建设,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本科教学规范化程度和教学质量显著提高。五年来,新增本科专业12个,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2个;获批省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28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3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获批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

学科建设及科研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学校五年来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0项,经费近1000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5项;全校共发表学术论文2392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论文627篇,三大检索收录113篇;教师主编及参编教材50余部;获得软件著作权42项,专利授权4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各级政府科研成果奖励23项;《商洛学院学报》学术影响不断扩大,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进入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扩展目录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署首批学术期刊认定目录。在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省级优势学科建设等方面相继取得突破,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成立秦巴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学生工作迈上新台阶学校始终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牢牢把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宗旨,以学生党建工作为龙头,以“三早一晚”和“学风示范”工程为抓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学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资助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学工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招生地域覆盖27个省(市、自治区),本科就业率平均达到89%,考研率达到14%以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居于全省高校前列。

对外合作交流开创新局面学校坚持开放办学,与国内24所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师生交流等方面开展合作;积极参与组建陕西地方高校联盟和汉江流域大学联盟。与商州区人民政府、丹凤县人民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商洛市气象局、商洛市供电局等多家单位签定了合作协议,开展校地校企合作,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合作交流,先后与英国、西班牙、马来西亚、台湾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12所高校或学术机构签订合作协议,为教师出国(境)进修、学生出国(境)留学、干部出国(境)培训提供了良好平台。

服务地方发展取得新进展学校积极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搭建科研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及“阳光工程”等项目,培训多个行业从业人员9895人,促进了商洛地区学习型社会建设;完成商洛市镇安县回龙镇和坪村对口扶贫阶段任务;选派19名高职称教师担任商洛市有关企业和科技示范村首席工程师、科技特派员,服务地方主导产业发展。4人担任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应急管理专家,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

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学校新征143亩土地建设教学综合大楼和学生公寓,建成覆盖全校的网络系统,办公设施、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在商丹园区新建了丹江校区,为教学科研与行业企业的融合发展奠定基础。

民生工程成效喜人学校重视民生工程建设,教职工工资福利待遇稳步增长;开办教职工餐厅和清真餐厅,翻修教师和学生浴池,完成学校家属院天然气接入工程;为学生公寓、教室和办公场所全部安装冷暖空调,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开工建设教学综合大楼、青年教师公寓,打通图书馆前及东西两院“两个通道”,建成晨曦园、莘子园、运动景观平台等多处校园景观,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工程成效显著,校园环境更加优美。

(二)存在问题

虽然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双师(能)型”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地方、对外合作交流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校内管理体制需进一步创新。

表一:商洛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内容

2010年

2015年

较2010年增幅

目标数据

占地面积

525亩

350000平米

845亩

563632平米

320亩

增幅60.95%

810亩

完成

宿舍面积

54371平米

68447.63平米

14076.63平米

增幅25.89%

65000平米

完成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11307平米

146571.8平米

35264.8平米

增幅31.68%

140000

平米

完成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

4003万元

7515.27万元

增幅87.74%

5500万元

完成

图书

70.5万册

89.5万册

19万册

增幅26.95%

80万册

完成

专任教师

328人

506人

178人

增幅54.27%

500人

完成

高级职称教师

88人

172人

84人

增幅95.46%

150人

完成

硕士以上学位比例

146人

(博士8)

405人

(博士30)

259人

增幅177.4%

320人

完成

在校生人数

7935人

10188人

2253人

增幅28.4%

10000人

完成

本科专业

25个

32个

7个

增幅28%

30个

完成

二、“十三五”发展的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决胜阶段,是我国高等教育进一步优化结构、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陕西省建成教育强省和人力资源强省、在西北地区率先基本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也是学校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机遇期。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推进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坚持“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秉承“胸怀、视野、责任、卓越”的大学精神,以转型发展为引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整合优化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以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一流学科和优势专业,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服务地方,突出师范优势,以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商洛文化及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文化传承创新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二)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应用型本科院校。

办学层次:全面实施本科教育,深化继续教育,实现研究生教育。

服务面向: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

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思想品德好、专业功底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活跃、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三)基本思路

“十三五”期间,全校要紧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教育发展、“一路一带”建设等重大机遇,围绕陕西省建设“三个陕西”、建设西部高教强省战略,支持商洛市建设国家首批循环经济生态示范市、建成国家秦岭生态农业示范市、建成以文旅综合为特色的全国旅游示范市、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等举措;紧扣“转型试点”发展机遇,按照应用型大学的办学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相结合,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内涵建设,凝练办学特色,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围绕九大发展目标,实施八大兴校工程,提供四大保障措施,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地为产业升级、技术进步服务。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十三五”期间,以转型发展统领全局,构建“稳基提质增速,创新驱动发展”新常态,夯实本科办学基础,实现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新突破,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

2.具体目标

——学生规模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0到12000人。

——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按“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达到专业总课时(学分)的40%以上,学生参加实践实训实习的时间累计达到一年以上;建成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3门,力争实现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突破;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力争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500余人次,其中国家级奖励200余人次;新增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00项,其中国家级100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考研率达到15%以上,就业专业相关率达到80%以上。

——学科建设新增省级优势学科2个、省级“一流学科”2个;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取得突破,申报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3个,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1-2个。

——专业建设本科专业总数稳定在40个左右,争取建设省级“一流专业”2个、特色专业2-3个,建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2个;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2个,争取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力争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强化师范专业优势,发挥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指导作用,启动医学专业建设,组建教育学院。

——人才队伍教职工总数800人左右,专任教师60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到70人左右,有一定数量的二、三级教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博士研究生达到150人以上;转型试点专业“双师(能)型”教师不低于50%,兼职教授队伍达到80人左右;新增省级以上教学名师2人,建设运行院士工作室2-3个。建设业务精湛的学工队伍、保障有力的后勤队伍、专业规范的教辅队伍、精干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

——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省部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40项以上;力争科研经费到账总计4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50%以上;核心以上期刊论文达到15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及新华文摘、CSCD、CSSCI等收录、索引数达到300篇以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达到8-10项,获批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200项以上;建成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3个;建成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2个,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实训)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或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通过联合、整合和聚集资源,培育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1个。

——办学条件按照“一江两岸三校区”发展格局和“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建设生态园林式校园,有序推进北新街校区建设,建成丹江校区,规划建设张村校区;校园面积增加到900亩,校舍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以上;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亿元,纸质图书达到120万册;初步建成“智慧数字”校园,推动学校可持续发展。

——民生工程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解决教职工住房问题,改善住宿条件,解决广大教职工子女入园(建设附属幼儿园)、入学问题;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建立教职工活动室,丰富职工文体生活,提升广大教职工幸福指数;实现学生住宿每间6人,让全体师生共享学校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多“获得感”。

——合作交流深化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交流,建立学校、地方、行业、企业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扩大学校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力争中青年教师赴国(境)外交流100人左右,管理干部赴国(境)外培训40人左右,学生出国(境)交流150人左右,国(境)外交流生来学校交流学习50人左右;引进支持省级以上学科平台建设的国(境)外合作学者2—3名;做好校友相关工作,成立校友发展基金。

表二: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目标汇总

目标

内容

2020年目标

学生规模

全日制在校生数量

稳定在10000到12000人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达到专业总课时(学分)的比例

达到40%以上

学生参加实践实训实习的时间

累计达到一年以上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建成2-3门

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

有所突破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建成1个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建成1个

省级以上学生各类学科竞赛获奖

5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奖励200项以上

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300项,其中国家级100项

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达到90%

考研率

达到15%

就业专业相关率

达到80%以上

学科建设

省级优势学科数量

新增2个,达到3个

省级“一流学科”

建设2个

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

新增2-3个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力争1-2个

专业建设

专业总数

稳定在40个左右

省级一流专业

建设2个

省级特色专业

建设2-3个

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

建成2个

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

建设1-2个

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争取获批6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

获批2项

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

力争突破

医学专业建设

启动

教育学院

成立

师资队伍

教职工总数

800人左右

专任教师数量

600人左右

高级职称教师数量

达到240人左右

教授数量

达到70人左右,有一定数量的二、三级教授

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

达到90%以上

博士研究生数量

达到150人以上

“双师(能)型”教师比例

达到50%

兼职教授队伍数量

达到80人左右

省级教学名师

增加2人,达到6人

院士工作室

设立2-3个

科学研究与服务地方

省部级及以上项目数量

达到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10项以上,省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40项以上

科研经费总数

到账总计4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50%以上。

核心以上期刊论文数量

达到15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及新华文摘、CSCD、CSSCI等收录、索引数数量达到300篇以上

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数量

达到8-10项

获批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

达到200项以上

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

建成1-3个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建成1-2个,达到2-3个

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新增2个,达到5个

国家级科研平台

培育建设1个

办学条件

校园面积

增加到900亩

校舍建筑面积

达到30万平米以上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达到1.2亿元

纸质图书数量

达到120万册

民生工程

稳步提高教职工收入,解决教职工住房(或二套房)问题,解决广大教职工子女入园、入学问题。关心离退休职工生活,建立教职工活动室。学生住宿每间6人。

合作交流

中青年教师赴国(境)外交流

100人左右

管理干部赴国(境)外进行培训

40人左右

学生出国(境)交流

150人左右

国(境)外交流生来学校交流学习

50人左右

引进支持省级以上学科平台建设的国(境)外合作学者

2—3名

校友发展基金

成立

三、“十三五”发展的战略任务

“十三五”期间,实施八大工程,重点推进“323211”工程,夯实本科办学基础,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专栏1:323211工程项目

323211工程:为推进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学位点建设而实施的重点建设工程;即2个省级优势学科,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科研项目,2个省级重点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2项省部级科技奖,1名校本二、三级教授,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

(一)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研究生教育以生物学、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商洛文化及贾平凹研究等三个省级研究平台为基础,积极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申报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力争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取得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突破。

——本科生教育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按照“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坚持分类分级指导,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教学改革与研究,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主干课程设计、讲授、评价等全程教学,引进国际先进的课程,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案例)教学;开展优质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改造和共享,尤其是基于MOOC等现代教与学理念的数字化课程建设与应用;建设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双语教学,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学科和行业优势,提高实验(训)效益,优化实验、实训、实践课程考核体系;加大新专业实验(训)室(基地)建设,实施实验(训)室(基地)建设“1234”计划,实现“六化”建设目标;建成融教学、培训、技术研发于一体的多功能实训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积极开展实验室相关科学研究项目。

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创新学生工作方式,凝练学生工作特色,打造学生工作精品,继续抓好学风示范工程,建立学生事务大厅;实施“易班”推广计划,构建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完善心理健康预防系统。完善资助体系,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扩大社会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奖(助)学金的范围;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系列学科竞赛等活动,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创新创业团队项目,提高学生参与各类活动的积极性和获奖率。丰富第二课堂内容和形式,为拓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提供更多平台。

加强生源基地、就业基地建设;实现普通本科招生类型地域全覆盖,招生规模稳中有增,力争面向港澳台招生,扩大省外招生比例;坚持做好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做好学生参军入伍、国家基层项目、“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等工作。实现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

——继续教育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规模和质量,着力建设服务地方、行业和重要企业的培训基地,依托学校特色优势专业,大力开展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继续教育,做好教育脱贫培训工作;鼓励二级学院对外开展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

专栏2:人才培养质量工程项目

一、研究生教育

鼓励院部依托优势专业积极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联合培养研究生;由化材学院、生物学院、文传学院等学院申报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力争有一到两个学科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实现研究生教育的突破。

二、本科生教育

1.“双四六”人才培养模式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突出专业教育和应用能力培养。“双四六”是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四六开。

2.课程建设

新建校级在线开放课程8-10门;建成3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校级规划教材编写立项达到40项。

数字化课堂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教室网络多媒体教学终端全覆盖、在线课程平台与教学门户建设、在线课程资源建设、信息化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教学管理系统完善。

易班:由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教育部发起,通过高校网上互动社区,发挥互联网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在高校中设立学生工作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教育教学、生活服务、文化娱乐的综合性互动社区,为在校师生提供定制论坛,博客,相册,网盘,群组,交友等教育信息化一站式服务功能,并支持WEB、手机客户端等多种访问形式。

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以现有的10门省级精品课程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创新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团队,培育建设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

3.实验室建设

“1234”计划:一个主题是突出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题;两个优化是优化实验(训)教学体系和资源配置;三项改革是实验(训)

教学的改革、实验(训)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实验(训)人员管理机制的改革;四个平台是基础性实验教学平台(基地)、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基地)、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基地)、网络虚拟实验平台(基地)。

“六化”目标:教学体系层次化、教学模式开放化、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目标素质化、能力塑造个性化、实验室建设特色化。

实验(训)室(中心)建设:实验(训)开出率100%;建成融教学培训、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的实训中心2-3个、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2-3个;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建成校级工程实训中心1个,新增开放实验室项目60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以中药资源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基础,整合优质资源,培育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大学生系列学科竞赛

大学生数学建模、电工数学建模、电子设计竞赛、职业技能竞赛、学科竞赛、机械创新竞赛、工业设计竞赛、工程训练竞赛、软件建模大赛、模拟经营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比赛。

5.招生就业工作

招生计划总增长5-10%,省外招生计划比例扩大到20%以上;新增生源基地150个、就业基地100个。

三、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在学人数(折合数)占在学总人数的比例逐步达到5%以上。

(二)人才队伍提升工程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引进博士、二、三级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实验师、会计师、经济师、农艺师、主任医师、研究馆员)等有关专业的高层次人才,校本二、三级教授拥有量的突破;支持优势学科团队、科技创新团队和优秀教学团队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在引进陕西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计划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加快推进双聘院士、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高水平教授队伍建设,设立院士工作室,选聘“丹江学者”。

——“双师(能)型”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十大人才工程”计划,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按照转型发展的需要,加强“双师(能)型”教师素质培养和技能培训,落实“双师(能)型”教师人才建设规划和配套政策,落实“根植地方行动计划”,选聘企业优秀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在绩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能)型”教师倾斜。

——管理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管理人员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深化校内管理改革,建设“精简、高效”的管理机构,推行工作问责制;做好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选任工作机制,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学生工作队伍,建设高素质的学生工作队伍,完善辅导员队伍发展序列;后勤服务队伍建设以专业、高效为目标,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办学和师生需要。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协调、高效运行,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专栏3:人才队伍提升工程项目

一.师资队伍建设

1.“十大人才工程”计划

双聘院士、客座教授、丹江学者、二三级教授、教学名师、百名博士、双百计划、专业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术)带头人。

2.“双师(能)型”教师

具有和自己所授课程相关的中级专业技术职称和高级职业资格或技能证书的复合型教师。

二.管理队伍建设

1.学工队伍建设

学生处、招生就业处、团委等部门机构资源整合优化,建立架构合理、集中统一、高效有序的学生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全过程育人,更好地推动人才培养工作。按照专业化和职业化的要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工队伍。

2.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按照德才兼备、业务精湛、精干高效的要求,实现行政管理工作协调、高效、规范。

3.教学辅助队伍建设

按照结构合理、运行规范、功能明晰的要求,切实提高教学辅助管理与服务水平。

4.后(工)勤服务队伍建设

按照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能娴熟、保障有力、服务热情的后(工)勤保障队伍。

(三)科学研究创新工程

——创新科研平台建设规范学校科研平台的建设,建立“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滚动发展;提高持续创新能力,以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为主,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进一步做好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确保商洛文化及贾平凹研究中心通过验收;保持院士工作站常态运行,加大科研平台对外开放合作的力度,积极从国内外引进高端人才进入平台进行高水平研究,力争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建设有所突破。

——凝练科学研究方向以引领和影响行业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强化应用研究,针对国家、省、市及区域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发挥学校学科与专业优势,凝练科研方向,实现学校科学研究能力与支撑力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快速提升。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以覆盖特色优势研究领域的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为重点,创新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实行科研发展重点领域首席专家制度;打破学科和学院隶属关系,汇聚人才形成科研团队,促进人才内部流动和优势整合。

——完善科学研究体制完善校、院、科研机构三级科技管理工作机制;制订和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科技奖励政策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激励和引导教师组建大团队、承担大项目、争取大成果。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实国家、省、市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广一批具备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重点做好“商麦”系列新品种及掺尾矿新型环保建筑材料的转化推广工作;成立商洛发展研究院;增强科研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做好对口镇村科技脱贫工作。

专栏4:科学研究创新工程项目

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建设:以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为基础,通过强强联合,聚集人才,整合优势资源,优化平台运行机制,培育建设成为国家级科学研究平台。

优先发展科研方向:按照“强优扶特”原则,支持省级科研平台科研方向、院部有较好科研基础和良好发展前景的科研方向3-5个。

科研队伍建设:培育或引进重点学科领域首席专家5-10名;组建重点学科、重点研究方向科研团队,组建跨学科、跨领域科研团队。覆盖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建成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5个,建立省级科技创新团队1-2个。

成果转化推进:加快成果转化机制创新,筹建商洛学院大学科技园、创业创新创意园,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和转化。建立成果转化奖励制度,规范知识产权运作程序,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能力,提升学校服务地方水平,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商麦系列推广:加大商麦商麦8928、商麦5226、商麦1619的推广种植工作,做好商麦“131232”新品种育种实验和审定工作。

掺尾矿新型环保建筑材料:引进相关技术,加快研发进度,与市场接轨推动产品更新,将发明专利、成果转换为经济效益。

(四)学科专业特色工程

——学科建设“十三五”期间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发展目标方向和梯队,形成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通过资源整合,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规模适度、质量优良、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全力打造“一流学科”、重点建设省级优势学科、加快建设校级重点学科、提升建设基础学科;加快理学学科、工学学科、文学学科特色建设,培育历史学科、管理学科;加强学科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积极承办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扩大学校影响。

——专业建设推进专业转型发展、内涵建设、教育教学改革,建立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探索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的对接认证机制;创建“一流专业”,实施专业预警制度;围绕地方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省级特色优势专业群,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结合,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争取获批省级教育教学相关成果奖项,力争实现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专栏5:学科专业特色工程项目

学科建设:依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加快理学、工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形成新的理工类优势与特色,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依据地方社会发展需要,推进文学学科、历史学学科等人文社会科学类学科建设,服务地方社会和人文发展需要,繁荣社会科学发展,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作用,走特色建设之路。

一流学科建设:打造生物学、化学和中国语言文学三个“一流学科”。

专业建设:特色优势专业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40%;形成特色优势专业群2个。培育校级特色专业6-10个。拟逐步增设经济管理、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旅游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新专业,其中2016年增设护理学、电子商务、园林、社会工作四个新专业

一流专业建设:将应用化学、制药工程、土木工程、物理学等相关专业建设成为服务地区重大产业发展,在省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省级一流专业,将生物技术、汉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专业建设成为保持行业、区域领先水平的省级特色专业。

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以现有的3项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为基础,培育申报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

(五)合作交流拓展工程

——国内合作交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与省内外的政府机构及行业、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协同创新中心、研究院、创新创意创业基地;积极参与政府决策咨询,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作用;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浙江万里学院等国内20余所高校校际合作;做好西北大学对口支援工作;规范校地校企校际合作关系;积极参与陕西地方高校联盟、汉江流域大学联盟和陕南发展研究院各项活动。

——国际合作交流大力培养师生国际化视野,积极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与国(境)外20余所应用型大学建立合作关系,重点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积极申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鼓励教师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鼓励学生考取国外大学研究生;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计划,学生出国(境)交流计划;师生赴国(境)外交流培训交流数量显著增加,有一定数量的国(境)外交流生来学校交流学习,积极引进国外学者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建设;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校友工作建立校、院两级校友工作网络和校友工作体系,建立校友资源库,收集和整理校友事迹,在各地建立校友会,完善校友联络体系,开展经常性的校友联谊活动,巩固校友与母校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校友在学校发展建设中的积极作用;筹办商洛学院《校友》期刊,开办商洛学院校友网,创办“校友论坛”;完成商洛学院校史馆建设和校志编撰工作;举办“建校四十周年暨升本十周年”庆典,建立商洛学院教育发展基金。

专栏6:合作交流拓展重点及项目

国内合作交流:深化校地、校企、校际合作交流,提高校地校企校际合作效益,扩大学校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国际合作交流:实施中外合作办学、中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管理干部国际化培训计划、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计划。

(六)校园基本建设工程

——北新街校区基础设施建设按照6000-8000名学生规模,结合北新街校区教育教学功能,加大资金投入逐步完成学生活动服务中心、幼儿园、教工住宅楼、音乐楼、美术楼、体育馆等项目建设,全面推进校园美化、绿化、亮化工程,使师生的工作、学习与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丹江校区规划与建设完成丹江校区西侧二期101亩征地工作,结合丹江校区产教融合功能定位,编制丹江校区建设总体规划;按照3000-4000名学生规模,完成综合教学楼、实习实训(工程)中心、图书馆、学生食堂、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项目建设;建设大学科技园,支持校企合作,推动成果孵化转化,助推商丹园区申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张村校区规划与建设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要求和商丹园区发展规划,将张村校区规划建设成为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七)魅力和谐校园工程

——创建省级文明校园加强师生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和加强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建设、青年志愿服务工作,结合传统节日及重大活动开展主题文化活动,逐步规范化、组织化、常态化;营造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健全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依法依德治校水平显著提升,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优化;创建省级文明校园。

——打造精品校园文化实施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创新学校精神,形成与学校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大学风范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高品质、高参与率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创新性、原创性和品牌化原则,继续办好“学苑论坛”“青年大讲堂”,开办高端学术报告“丹江论坛”;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阵地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品牌;突出学生活动的实践性,建设大学生精品社团,建设高水平大学生艺术团,丰富艺术实践活动;国家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取得突破。

——建设和谐平安校园加强校园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校园公共安全监控体系和安全保卫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安全防范和安全管理,有效防止重大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安全隐患的排查和整改机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自然灾害防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其他事件的应急机制,妥善处置各种事端,维护校园稳定安全;加强与综治部门、公安机关的联系,整治校园及周边秩序,为师生创造和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专栏7:美丽校园建设工程重点及项目

校园文化建设的系列活动:包括校园景观建设工程、校史文化传承工程、学术文化繁荣工程、学校形象传播工程、制度文化建设工程、行为文化养成工程等系列工程。

丹江论坛:打造学校高端学术论坛,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校内教授、博士开展专题讲座。

(八)审核评估推进工程

——完善自我评估制度深刻认识“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内涵,精准把握审核评估方案要求,充分发挥教学评估作用;积极开展标准建设,实施管理评审、专业评估、课程评估及专项评估,逐步探索构建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长效机制,完善自我评估机制,确保教学中心地位,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实现对教学管理全过程、全方位的保障和监控,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学校发展要求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优势特色工作围绕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范围中“6+1”项目所涵盖的要素和要点开展预评估,强化优势项目、突出特色工作,做好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对学校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推进学校综合改革与转型发展。

专栏8:审核推进评估工程重点

五位一体:包括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评估与认证、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检测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等。

6+1项目: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自选特色项目。

四、“十三五”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广大师生自觉学习领会并深入贯彻落实;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把正确的政治方向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方面,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全面贯彻民主集中制,完善党委科学决策、行政行动执行、纪检监察检查督办的“三驾马车”运行机制;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做好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组织发展工作;充分发挥党总支政治核心和政治堡垒作用,发挥党员在学校改革和发展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强对统战工作和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的领导,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和群团组织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作用。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推进党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建立和完善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监督制约机制、问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离任审计制度;把“三严三实”作为考核干部的重要内容,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深入推进从严治党,落实学校“双十条”,构筑起“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形成风清气正,团结共进的良好局面。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载体,以大学核心文化价值取向为引领,认真做好广大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高尚师德,强化师德意识与师德能力,发扬科学精神和奉献精神;不断改进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整合校内外优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良好格局。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围绕内涵式发展的要求,推进体制与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一章八制”在学校建设中的制度约束作用,推进依法治校,完善治理体系。扩大决策民主、保证师生权益、规范内部管理、完善监察审计机制、强化监督问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竞争激励、制度约束机制,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建立科学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充分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教学工作委员会等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政策咨询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引导师生参与学校事务管理,坚持重大决策前广泛征求党内外人士意见的制度。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设支持学校转型发展的制度体系,加强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形成合理的管理、考核、晋升、聘任的制度体系;通过评聘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岗位管理代替身份管理的新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综合考核与薪酬体系;进一步扩大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理顺责权关系,扩大二级学院(部)办学自主权,根据各二级学院(部)特点,先行试点,实行差异化政策,激发二级学院(部)发展活力;扎实推进和落实“十大人才工程”计划,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的示范引领作用,推动一流教师队伍建设。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加强图书馆、实验(训)室(中心)、网络中心、学报等部门的教学辅助专业队伍建设。落实国家有关政策,按照德才兼备、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精干高效总要求,建设一支专兼结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学工队伍;以提高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为重点,培养一支爱岗敬业、技能娴熟、保障有力、服务热情的后(工)勤保障队伍。

专栏9:制度保障体系重点

一章八制:《商洛学院章程》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术委员会制度、学校理事会制度、教师申诉制度、学生申诉制度、财经委员会制度、信息公开制度。

扩大二级院(部)自主权:扩大二级院(部)在绩效分配改革、教学改革、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学生工作、对外合作交流、培训等方面的自主管理权,加大二级学院(部)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充分发挥二级院(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突出二级学院(部)办学的主体地位。

(三)拓宽融资渠道,提供资金保障

——用足政策,扩大经费来源根据国家、省市有关文件和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中央、省级各种财政专项资金和补贴,争取地方政府能够给予学校资金扶持,配套相关政策,减免相关规费;通过扩大办学、科研、社会服务、社会捐赠、企业引资等多种渠道筹措经费;合理利用项目贷款,校园工程建设采用PPP模式。

——开源节流,加强成本管理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强化办学成本意识,简化办公程序,实行“无纸化”办公,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在保证日常教学运转经费情况下,重点保障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学科和重点专业建设,确保专项经费专项支出;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实行全面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加强支出管理,积极探索建立成本核算与支出绩效评估机制,加大审计监察力度,推行“阳光财务”;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有效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确保学校财务健康、良性和可持续发展。

(四)完善公共体系,提供运行保障

——信息校园建设基于先进的“云服务”理念,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实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校园无线网络建设、校园一卡通建设、信息系统建设、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建设等;通过校内部门配合、联动初步形成标准统一、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大力推动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建设以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课程为重点的教学辅助平台,促进学校教学、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现代化,办公事务和信息处理的自动化。

——图书资源建设购买电子资源、网络资源、外文数据库及其使用权,为师生提供光盘数据库检索、馆藏书目信息查询和网上信息浏览服务,增加数字图书期刊资源建设。建立二级院部师生资料阅览室,对图书资源体系作结构性调整,建设体现学校专业特色的图书资源体系。

——后勤服务改革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的理念、推进精细管理工作模式,进一步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服务保障工作社会化,积极稳妥地开放校内后勤服务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促进后勤管理质量、经营效益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勤保障与支撑。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制、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构建设施先进、服务优质、保障有力、运行高效的公共服务体系。

专栏10:公共保障体系重点及项目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项目、网络多媒体教室扩充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配备项目;网络安全设备扩充升级改造项目和网络核心设备升级改造项目;电子邮件等应用服务器建设项目;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项目;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平台建设项目等。

校园无线网络建设:2016年启动实施北新街校区的无线网络建设,2017年启动教学综合楼和丹江校区的无线网络建设。

校园一卡通建设:一卡通将融合校园收费、消费、补助发放、报帐、转帐等资金管理功能,融合考勤、签到、门禁、图书借阅和部分应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识别功能,以及控水、控电等节能管理功能,使学校管理集中在一张卡片上,规范资金收支,统一身份识别。同时,通过一卡通系统的应用,收集校园基础数据,为以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来源。

信息系统建设:在前期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融合校内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委托建立校园门户,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挖掘数据资源,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初步建成智慧化数字校园

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建设:建设服务于教学的网络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扩充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等网络数据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

“十三五”规划将引领学校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科学发展,对创建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具有重要意义,全校师生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将“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转变成内生动力,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推动学校事业快速发展,为把学校建设成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而努力奋斗。

“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根据“十三五(2016-2020年)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和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结合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规律和教师成长发展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秉承“胸怀、视野、责任、卓越”的大学精神,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以提高师德素养和业务能力为核心,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流教师队伍,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本培训,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后备人才的培养、双师(能)型教师队伍和行业专家引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研究团队的建设为重点,努力为建立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实现学校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师资队伍现状

(一)教师职称和学历结构明显改善

近年来,学校通过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绩效工资分配、职称评定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向教学第一线倾斜的政策和措施,大力支持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硕士学位,使教师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明显改善。十二五期间,共引进191名教师,其中,硕士166名,博士18名;截止2015年底,82人获得高级职称。

1.现状分析

目前,我校有教职员工637人,专任教师506人(含在行政部门的教学人员50人),行政及教辅部门人员131人,聘用外籍教师5名、外聘兼职教授69人,在校生10188人。

(1)学校现有教授32人,副教授93人,讲师265人,助教88人;高级工程师9人,高级实验师10人,高级会计师2人。

(2)学校有博士学位教师30人,硕士学位教师375人,学士学位教师118人。

(3)学校教师30岁以下141人,31至35岁174人,36至40岁101人,41至45岁57人,46至50岁73人,51至55岁67人,56岁以上24人。

2.专任教师分析

(1)专任教师中有教授20人,副教授88人,讲师256人,助教86人,无职称35人,其他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5人。

(2)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27人,具有硕士学位367人,学士学位93人,本科及以下人员19人。

(3)专任教师中30岁以下133人,31至35岁166人,36至40岁88人,41至45岁35人,46至50岁41人,51至55岁37人,56岁以上6人。

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占24.5%,比例偏低,中级职称教师饱和。具有博士学位人数占5.4%,硕士学位占72.5%,博士学位人数较少;40岁以下教师占76.5%,主要是中级职称人员。形成职称评审、学历提升扎堆现象,老中青年龄结构不太合理。

学校现有中青年学术骨干39人,青年骨干教师28人;双师型教师60余人,外聘兼职教师50余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师资队伍现状与办学目标还存在着较大差距

专业教师总量不足,高学历与高职称人数偏少,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

2.高职称、高学历师资比例偏低,需要不断提高

讲师和助教仍然是我校师资队伍的主体,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和事业发展中充当着主力军。副教授及其以上人员所占比例偏小,有待改善。虽然教师学历和学位已初步呈现高层次化,硕士及以上人员所占比例逐年提高,但是还不能满足学校发展的需求。

3.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中尚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

学校建校时间短,人才积累不足,受经费投入与地缘因素的制约,以及“重使用、轻管理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师资队伍建设存在以下问题:专任教师总量不足,存在结构性失衡;尚缺乏省内一流学科带头人和著名学者;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以及学缘结构有待一步改善,特别是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之间的差异更需尽快改善;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尚待进一步加强与完善等。

4.双师(能)型教师数量不足

加强对双师(能)型教师的培养,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和综合业务素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引进和培养相结合,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人才队伍。

三、师资队伍建设目标和任务

(一)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根据规划,到2020年,教职工总数应达800人左右,其中专任教师600人左右,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4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到70人左右,有一定数量的二、三级教授,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15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转型试点专业“双师(能)型”教师达到50%,兼职教授队伍达到80人左右,力争获批省级教学名师2人。为此,师资队伍建设要达到以下目标:

1.加快高层次人次的引进

每年引进教师30人左右,重点引进应用型毕业生、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员。五年时间教职工总数达到800人左右,专任教师达到600人左右。在引进陕西省“百人计划”、“三秦学者计划”人才方面有所突破;完成双聘院士、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名誉教授等高水平教授队伍建设,设立院士工作室,选拔聘任“丹江学者”。

2.优化学历结构

博士研究生达到1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3%,使学历结构不断优化提升。

3.改善职称结构

高职称教师人数达到240人左右,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0.0%,成为师资队伍主体,其中教授达到70人,占教师总数的11.7%,覆盖所有学科和专业,使职称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和提升。

4.加快学术梯队建设

在现有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十三五”期间培养100名左右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和100名左右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覆盖每个学科和每个本科专业,争取在省内赢得较高学术地位,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5.加强双师(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学校转型发展

按照各院部的教学任务和专业特色,制定对教师提升职业能力的全员培训计划。建立双师(能)素质教师持续培养和“根植地方”锻炼等激励机制。有计划地选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社区、乡村参与产学研结合工作。对技能型教师进行理论教学的培养,对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理论教师进行相关专业中级以上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职称聘任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相应的考核激励等政策导向机制,使专业课教师逐步向双师(能)型素质转型。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双师(能)型教师数量比例达到专任教师的50%。

6.加强兼职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教学辅助队伍、学工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聘请一批校外知名教授作为兼职教授,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的由校外知名专家、学者为主体规模达80人左右的高层次兼职教授队伍。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逐步推进专家治校工作,建设教学辅助队伍,加强学工队伍和后勤保障队伍建设,确保教学工作稳定、有序进行。

(二)师资队伍建设任务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大力倡导敬业奉献精神,强化教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意识,树立典型,评选、奖励师德师风先进个人,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2.调整教师队伍结构,优化教师资源配置

(1)以招聘博士研究生为主,配置教师资源。加快在职培养博士研究生,改善教师队伍学历结构。

(2)加强教师履行岗位职责考核的任务,在教师职务评定及岗位聘任中继续执行评职量化办法,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使得中青年骨干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逐年增加。

3.加快实施人才工程,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快“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的评选,通过评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带头示范作用,加快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优化。

4.不拘一格引进人才,不遗余力提高办学水平

积极引进博士、博士后,具有二级、三级教授职称的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提升办学水平;努力引进有较强专业技能的应用型高级人才,强化相应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实行高层次人才优惠政策一事一议制度。

5.加大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步伐

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知名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外出进修,参加重点项目、重点实验室工作,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等,从而促进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强学校的国际化进程,争取与国外合作办学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广大教师教学科研业务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6.推进人事制度改革

完善人事评聘制度,实行人事制度改革,对职称进行定岗,对各学院采用试点先行、逐步普及的方式增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让二级学院分配部分绩效资金,形成激励机制,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学校建设、发展中,稳步增加教职工收入。

7.加强人才队伍配套措施建设

加快落实人才引进配套措施,解决高层次人才、博士配偶工作,建立与市内优秀中学、小学、幼儿园的良好协作关系,解决教职工子女入学等问题,进一步稳定教师队伍。建设教职工住宅,为师生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四、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规划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要性、系统性的认识。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制定本单位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2.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按照《商洛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办法》(商院〔2010〕114号),《商洛学院“百名博士工程计划”实施办法》(商院〔2014〕64号),《商洛学院客座教授实施办法》(商院〔2015〕148号),《商洛学院丹江学者实施办法》(商院人〔2015〕149号)等文件,调整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加大人才工作支持力度,继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引进工作。

3.积极筹措资金,为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积极筹措资金,保障高层次人才引进、教师业务进修访学、知识更新、教育技术培训等所需费用。不断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确保教师的收入稳步提高,并逐步改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4.确保教学中心地位,坚持以人为本,做好服务工作

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思想,切实增强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为教师服务的意识,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成长,为其创造更多外出学习、培训,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十三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表

项 目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累 计

增加

总数

新增教师数

50

30

30

30

30

170

累计教职工数

680

710

740

770

800

170

800

学历

16

5

20

22

25

27

110

150

110

150

7

8

9

11

40

11

40

17

2

13

12

10

8

60

70

60

70

2

2

2

2

10

2

10

职称

4

7

9

9

9

38

115

115

13

15

15

17

17

77

其他

25

30

35

40

45

45

220

220

“十三五”人才培养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十三五”期间,是我校改革与发展的一个关键历史时期,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以及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三个陕西”建设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我校将进一步坚持育人为本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抢占人才培养高地,实现人才培养工作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十二五”期间人才培养工作取得的成就

1.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建设成效显著

(1)“十二五”期间增设会计学(2010)、金属材料工程(2010)、制药工程(2010)、工程管理(2011)、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201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12)、学前教育(2012)、网络工程(2013)、文化产业管理(2013)、应用统计学(2014)、土木工程(2014)、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2015)等12个本科专业,学校本科专业数达32个。

(2)学校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工作,“十二五”期间获批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及食品科学与工程等7个校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获批5门,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省级优势扶持学科1门。

(3)学校直属业余、函授教育现有专业32个,其中:专科专业23个,本科专业9个。与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奥鹏教育等联合办学专业达到60个,与西安交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合作办学招收临床医学专升本学生。

经过不断调整与建设,我校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效益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专业体系,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合格人才,为学校学科专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课程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1)课程体系逐步优化。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三次(2009、2012、2014)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新方案中,压缩了理论课时、强化实践教学,要求人文社科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0%,理工类专业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不低于25%,师范类专业教育实习不少于12周。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学科竞赛,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大学生素质拓展。

(2)课程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在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的同时,修订了各门课程教学大纲,教师按照大纲要求开展课程教学和考核。学校每学期在初、中、末教学检查过程中,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进行专项督查,提升教学大纲的统领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了教学任务书、教学日历、教案等教学文档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等建设办法,课程建设质量标准逐步完善。

(3)课程建设积极推进。学校重视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以课程建设项目立项的形式推进课程建设。先后开展了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双语教学课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共建成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4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5门,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6门,推动了课程建设水平的提高。

3.校本教材建设颇有成效,教材选用不断规范

(1)教师编写教材的积极性得到有效调动,我校教师主编与参编教材50多部,校级教材编写立项共计34 项,已出版教材25部,学校批准拟编写出版校级规划教材5部。

(2)教材选用制度化、规范化,适用率明显提高,国家级规划教材、国家级获奖教材、省级规划教材、省级获奖教材的选用率逐年增加。

“十二五”期间使用规划教材、获奖教材情况(册)

时间

其中

合 计

国家级

省部级

规划教材

获奖教材

规划教材

获奖教材

2011年

153

11

20

2

186

2012年

167

13

22

2

204

2013年

259

7

6

9

281

2014年

259

7

6

9

281

2015年

247

11

127

5

390

4.实践教学工作成效显著,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

(1)实验(实训)室面积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的面积逐步扩大,截止2015年实验(实训)室数量达到122个,建筑面积达到7769.58㎡,其中专业实验(实训)室96个,基础实验(实训)室26个,具有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春笋计划”优秀课题研究试验基地2个。随着实验(实训)室面积的增加,实验(实训)室设置更加合理和规范,所承担的实验(实训)项目更加具有专业性。

(2)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得到充实。2011年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577.02万元,2012年5069.98万元,2013年6052.64万元,2014年6796.9万元,2015年7515.49万元。5年来学校共立项建设新建或续建教学实验(实训)室项目56 项,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3)实验(实训)室管理逐步规范。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融合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结合学科与专业特点,设置实验(实训)中心24个。设立实验(实训)中心负责人,承担实验(实训)中心日常教学、仪器维护维修和安全卫生等管理工作,其中,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等2个中心被评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对122个实验(实训)室统一编制编号并挂牌,制订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11个,建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等,实验(实训)室管理逐步规范化。

(4)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改革,制订全校各个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460余门,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的实验课程达到50%以上,全校开出实验(实训)项目共1559个,实验(实训)开出率达到93.75%,每学年实验(实训)学时数均在22000以上, 开放面向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春笋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实验(实训)室项目69项,充分支持了我校转型发展。

(5)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有效提升。近年来,积极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开展机械创新、工程训练、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工业设计等大学生竞赛,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190余人次,省级249人次;获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36项;45人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18人次在省级以上“挑战杯”竞赛中获奖,2015年,获第六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三等奖。

5.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不断推进,改革成果丰硕

学校围绕办学定位,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制定了《商洛学院教学工作奖励实施办法(修订)》,修订了《商洛学院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奖励办法》《商洛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管理制度,完善了各类项目激励机制,进一步调动了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十二五”期间,我校教师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及省教科所“十二五”规划项目30项,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220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18项。

6.继续教育及培训工作稳步推进,服务地方成效明显

2011年至2015年,我校积极发挥为商洛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职能,共承担“国培计划”和省级培训项目36项,完成对全省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师共3305人的专项培训。开展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共计完成林果加工、蔬菜园艺工、畜禽养殖员、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技术工人等工种1113人培训。举办了各级各类技术培训班,为商洛市中小学、企事业单位共培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000余人。

“十二五”期间本科教学发展规划重要指标年度完成情况一览表

重要指标

“十二五”规划目标

“十二五”指标进展情况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完成率(%)

专业数

40

25

27

29

31

32

80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5

1

1

1

2

100

省级教学团队

2-3

1

1

1

1

1

167

专业综合试点改革项目

2-3

1

1

1

100

教学设备仪器总值(万元)

5500

4577.02

5069.98

6052.64

6796.9

7515.49

137

7.学生工作成绩显著,学生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十二五”期间,教务处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以公共课、专业课为载体,通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工队伍的管理服务相结合、将专题教育与专项教育相结合、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切实构建了四支“育人合力”,全面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生思想表现良好,学习氛围日益浓厚,学生综合素质显著增强。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专业建设力度不够

一是学科专业发展整体规划不够,发展速度慢。在专业建设的整体结构上缺乏专业间的交叉与融合,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二是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群尚未完全形成,专业群与产业链对接不够紧密。三是部分新办专业学科基础和教学条件相对薄弱,师资数量尚显不足,亟待加强。有限的教学资源尚未做到合理、充分的资源共享,部分专业内涵建设不足,教育质量不高。

2.课程资源开发相对滞后

一是受传统观念影响,教师在课程建设上存在重使用轻开发、重模仿轻创新的倾向,课程建设精力投入不足,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资源较少。二是科研成果还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教学资源,没有及时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引领课程发展。三是教材建设缓慢,大多选用已有的国家或省级规划教材,富有特色的校本教材尚处于建设阶段,成果偏少。

3.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青年教师所占比例较大,影响整体教学水平。二是教师教育理念还不完全适应应用型本科教学需要。对本科教学规律和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理解不到位,教育观念转变迟滞,部分教师尚未摆脱师范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思维。三是科学研究实力总体较弱,应用技术研究能力整体不高,不能很好地支持应用型人才培养。

4.实践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一是高端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不足,不能支撑科学研究和创新性教学实验,部分新办专业的实训平台建设相对滞后,需要加强实验(实训)室硬件建设。二是实验(实训)室建设规划不够科学合理,布局显得凌乱,综合实验工程中心正在规划建设,尚未投入使用。三是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专职教师数量还不能完全满足实践教学需要,实践教学水平、指导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

5.教学改革有待深化

一是部分教师思想不够解放,教育教学观念转变稍显滞后。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定位的确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途径等问题上,还缺乏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对牢固树立本科教育意识的艰巨性、长期性认识不足。二是部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仍存在专科教育和单纯师范教育的痕迹,对本科教育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研究不够,体系不够完整。三是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接受,教学手段及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创新创业能力的提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不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十三五”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工作思路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坚持培养思想品质好、专业功底厚、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活跃、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以提高人才质量为核心,通过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机制创新、课程与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完善、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有效推进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

(二)发展目标

贯彻立德树人目标,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开展探究性学习能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活跃的应用型人才,为顺利通过教育部审核评估打下坚实基础。

1.根据应用型大学的学科专业发展思路,推动现有专业有序稳妥转型,积极开设有发展前景和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达到结构合理,规模适度,特色鲜明,质量优良,文、理、工、管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建设目标。到2020年,实现我校现有专业全面转型。不断调整现有专业设置,力争专业总数稳定在40个左右,拟逐步增设电子商务、社会工作、经济管理、临床医学、新闻传播学、旅游管理、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等新专业。同时对现有专业采取评估预警机制和退出机制,逐步退出社会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率较低、社会需求量少、教学质量不高的专业。争取建设省级一流(特色)专业2-3个,建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2个,力争培育6-10个校级特色专业,启动医学专业建设。

2.以在线开放课程为引领,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完善课程体系。围绕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以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抓手,以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以及实践课程建设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力度,改革课程建设管理模式,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规范课程教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探索建立重视人文情怀、实践应用、个性发展、符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应用课程模块。强化优势,凝练特色,着力打造一批在线开放课程。到2020年,力争建成8-10门校级在线开放课程,建成2-3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力争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有所突破,形成校、省、国家三级在线开放课程体系。积极开展双语教学,逐步增加双语教学课程的数量,力争到2020年,努力建成3门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3.加强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建成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4-6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2-3个,建成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5个,建成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1个,力争获批省级教学名师2人。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我校教师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中心任务进行探索、创新,积极开展高层次、具有应用性、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工作,“十三五”期间,争取获得省级教学改革项目6项以上,力争在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上有所突破。

4.积极选用国家级和省部级规划或获奖教材,进一步开发适合我校专业教学实际的校本教材。5年之内选用优秀教材率应达到50%以上;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缩短使用周期,使用近3年出版新教材的比例应达到60%以上;积极开展校本教材建设,力争教师主编、参编教材达到60部,校级规划教材编写立项达40项,获批省级优秀教材3-5部,力争国家级优秀教材有所突破。争取引进和使用国外优秀原版教材1-2部,逐步建立起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适应面向21世纪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所需要的教材体系。

5.进一步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坚持实验室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在保证基础实验室数量充足的前提下,优先发展设施先进、仪器精密的专业实验室,并力争在综合性、共享性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把我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成结构合理、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手段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1)基础实验室建设目标

基础实验室规模能够完全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并适时对外开放。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实验项目,并且使这些实验项目水平逐步提高,实验项目数在原有基础上净增140项,实验开出率100%。

(2)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目标

学校将建设10-15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训)室,扶持发展新专业实验(实训)室,使专业实验(实训)室既承担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又承担其他相近专业学生的开放实验项目。将目前65%的专业实验(实训)室改造成开放式实验(实训)室,面向全校开放,适度向地方开放。重点向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学科竞赛、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春笋计划等项目开放实验(实训)室,通过五年建设,新增开放实验(实训)室项目60项,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增30项陕西省“春笋计划”项目。

(3)综合实验室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建成大型、开放、共享的工程实训中心、劳动技能实训中心、语言学习中心、形体实训中心各1个,努力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机制,共建产教融合中心,进一步扩展教学研究领域,进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

(4)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提高实验(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程度,优化设备使用跟踪机制,完善实验(实训)室设备预约和管理系统,提高实验(实训)管理效率,进一步补充和优化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到2020年专兼职实验(实训)人员力争达到110人以上。

6.认真落实“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加快“双师(能)型”队伍建设。认真落实“根植地方行动计划”,“行动计划”要求学校所有教师在2016年至2018年的三年时间内进政府、进企事业单位、进社区、进乡村,深入基层、服务地方,积极开展校地、校企合作。通过“行动计划”,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与应用能力,推动“双师型”教师快速成长,为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做出贡献。

7.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加大举办“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开展机械创新、工程训练、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工业设计等大学生竞赛支持力度,力争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200余项,省级奖励300余项;新增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0余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00余项,建立省级创新创业试点学院1-2个,力争在国家级学科竞赛上有新的突破。

8.进一步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区域经济社会需求和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为目标,依据学校内涵建设和转型发展要求,优化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双四六的原则确定通识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更加注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坚持分类培养,鼓励创新创业,鼓励学生参加各类课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以实现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争取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力争突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9.全面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围绕创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新目标要求,整体推进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改革,全面提高继续教育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规模。到2020年,我校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籍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远程教育招收的学生每年稳定在400人左右,非学历培训人数每年稳定在1000人左右。

10.采取多种措施,加强学生工作。充分利用两个课堂,积极利用丰富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教育手段,全面加强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在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应用能力、职业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毕业生考研率达到15%以上,毕业生一次性综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双提高”,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优秀的高层次人才。

11.进一步加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进一步挖掘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传统媒体的潜力,积极利用自媒体等新兴媒体的优势,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营造先进、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十三五”期间本科教学建设发展规划重要指标年度目标一览表

重要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指标进展情况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专业数

40

1-2

1-2

1-2

1-2

1-2

省级一流(特色)专业

2-3

1

1

1

校级特色专业

6-10

1-2

1-2

1-2

1-2

1-2

省级教学名师

2

1

1

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2-3

1

1

1

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8-10

1-2

2-3

1-2

2-3

2-3

校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3

1

1

1

省级教改项目

6

3

3

省级教学成果

1-2

1

1

校级教学成果奖

12

6

6

省级优秀教材

3-5

1-2

1-2

1-2

校级教材立项

40

8

8

8

8

8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1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1

1

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5

1-2

1-2

1

教学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12000

8274.554

9110.284

10030.42

11043.496

12158.8891

春笋计划

30

6

6

6

6

6

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100

32

15

15

14

24

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0

66

30

30

26

48

国家级各类竞赛获奖

200

40

40

40

40

40

省级各类竞赛获奖

300

60

60

60

60

60

创新创业试点学院

1-2

1

1

四、“十三五”人才培养工作采取的措施

1. 优化专业结构,加强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全面考虑我省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情况及其专业布点情况、人才供求情况、学校实际办学条件和能力以及办学质量和声誉等因素,紧扣地方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增设新专业,构建专业集群,促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对接。积极完善专业建设规划,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使学校的专业群与地方行业产业链有效对接。

紧跟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科技进步,逐步改造老专业,使专业向特色化、应用型方向拓展。逐步推进现有专业分年度转型,促进专业结构的内涵发展。采取专业预警制度,对认同度不高、社会需求量明显下降、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就业面窄的老专业实行退出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全面实施一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加强与重点学科相匹配的特色与优势专业的建设,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

加强教育共享资源平台建设,力争建设3-5个省级共享资源平台,实现学校优秀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平台建设,力争建设2-3个省级教学研究平台,推动我校教师教学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专业课程体系,坚持分类分级指导,按“双四六”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教学改革,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设计,加快国际先进课程的引进。积极推行基于实际应用的教学案例、项目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主干专业课程用人单位全程参与建设。

3.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不断完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促进开放共享,要求在线开放课程充分吸收各类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不断更新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本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课程建设要与一流(特色)专业建设相结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形成优势特色。

结合学校实际,优化选题,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编写和使用符合行业(企业)要求、体现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及地方性文化教育的特色教材。鼓励教师申报省部级统编教材,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类规划教材、重点教材的编写工作,不断提升我校教材建设的水平层次和竞争力;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推进电子教材建设,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需要,引进国外优秀教材,促进双语教学的推广;对已正式出版的、使用效果好的教材,要总结经验并不断创新,以保持其质量优势,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修订再版。

4.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成立由主管校长任主任,有关职能部门和部分专家及院(部)负责人参加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校实验(实训)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进行咨询、审议和监督。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在实验(实训)室建设中,实行“立足地方、重点建设、立项拨款、招标采购、效益评估”的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与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鼓励各院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吸引企业到学校来共建实验(实训)室;继续采取X+Y的模式,加强实验(实训)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实训)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学与管理创新,修订《商洛学院开放实验项目管理办法》,从政策上鼓励实验(实训)室管理人员、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验(实训)指导,提高实验(实训)教学水平,制订实践发明成果评审及奖励办法,对实验(实训)技术、实验(实训)手段有所创新的实验(实训)室及实验(实训)人员进行表彰奖励。

大力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坚持“注重过程、兴趣驱动、突出重点、鼓励创新”的原则,按照“自主选题、自由申报、择优资助、规范管理”的程序,建立国家、省、校、院四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自主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能力。

5.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水平

加强教学研究、改革与实践,推进教学模式改革。积极开展高层次、具有应用性、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立项工作,积极促进教研与教改良性互动,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面向职业和实践,及时增加行业企业领域的教学内容,根据社会需要改革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以案例教学为突破,带动讨论式、启发式、探究式、仿真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在学习评价和考核方式上,采取多样化的考核方式,突出过程考核。探索建立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对接认证机制,支持用人单位直接参与课程改革、设计、评价,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同时,将系(教研部)一级的教学研究活动制度化、常态化,每两周开展一次研讨活动并将其作为院(部)教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

6.健全学校培养培训体系,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完善“学校—继续教育学院—各承办部门”的三级管理体系,不断完善机制,调动各教学点(函授站)办学积极性。充分利用商洛学院办学资源,深入挖掘社会继续教育潜力,科学整合校内外成人继续教育资源,大力组织实施教师培训,积极申报陕西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促进我校继续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7.大力加强优秀教师培养工作。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技能竞赛、申报各类教学工程项目、申报教学研究项目,推动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通过“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师德标兵”的评选,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示范带头作用,加快推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优化。

8.大力加强学生工作,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主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高校发展新要求,继续围绕学校发展工作大局,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动摇,以思想引领为先导,以创新理念为先驱,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发力点,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引领学生长远发展为落脚点,切实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和引导。以公共课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专业课渗透职业品德教育,以实践课进行公民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

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工作,把人才培养工作落实到本科教学工作中,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的观念,始终把教学工作作为学校的中心工作,促进学校健康持续发展。坚持学校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教学单位负责人是本单位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制度;坚持学校领导、主要职能部门负责人联系教学一线,及时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度;坚持定期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制度,研究和解决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加大教学投入

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力度。增加对教学建设发展的经费投入,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训)室建设、实践教学、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学科竞赛、教学奖励等各类项目的经费投入;加大教学基本设施投入力度,确保教学行政用房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各类功能教室配备齐全,图书资料、运动场及体育设施满足师生需要;实验(实训)室配备完善,设施先进,利用率高;校内外实习基地稳定并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3.强化质量保障与监控

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意识,强化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的管理、评价、监控功能,增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评价的能力。通过建立教学检查、教学督导、教学信息员、学生评教、听课查课、教学工作考核以及青年教师讲课竞赛、教学奖励等制度,形成完善的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步构建起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长效机制。

4.完善教学激励机制

完善教学奖励制度,健全教师教学工作考核制度,引导教师将主要精力投入教学之中。加大教学成果奖、教学名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优秀教材、优秀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各级各类比赛的奖励力度。对教学贡献大和师生认可度高的教师,在教学考核、职称评定、绩效工资等方面予以倾斜。

5.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培育积极、高雅、活泼、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的领导,建设高雅的大学文化,打造引领学校发展的学校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大学文化建设活动,形成独特的高品质学校文化。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努力形成校园环境、活动载体、师德师风为一体的系统文化工程,彰显学校及各院(部)的文化特色,以高品位的文化影响师生、引领师生。

“十三五”实验(训)室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高等学校实验(实训)室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创新、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为了进一步加强我校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推进实验(实训)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结合《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本着“优化资源配置,调整结构布局,突出学科和行业优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的原则,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绩

1.实验(实训)室面积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实验(实训)室的面积逐步扩大,2010年实验(实训)室仅有52个,建筑面积2000余平方米,截止 2015年实验(实训)室数量达到122个,建筑面积达到7769.58㎡,其中专业实验(实训)室96个,基础实验室26个,建成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春笋计划”优秀课题研究实验基地2个。随着实验(实训)室面积的增加,实验(实训)室设置更加合理和规范,实验(实训)项目更具有专业性。

2.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得到充实

“十二五”期间,学校加大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投入力度,2011年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577.02万元,2012年5069.98万元,2013年6052.64万元,2014年6796.9万元,2015年7515.49万元。“十二五”期间,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7238元,学校共立项建设新建或续建教学实验(实训)室项目56项,教学实验(实训)仪器设备得到补充和更新,实验(实训)教学条件不断改善。

3.实验(实训)室管理逐步规范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融合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结合学科与专业特点,设置24个实验(实训)中心,对122个实验(实训)室统一编制编号并挂牌,制订实验(实训)室管理制度11个,建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等,使实验(实训)室管理逐步规范。实验(实训)中心有专人负责日常实验(实训)教学、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安全卫生管理等工作。学校现有3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4.实验(实训)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加快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等改革,制订全校各个专业的实验(实训)课程教学大纲460余门,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的实验课程达到50%以上,全校开出实验(实训)项目共1559个,实验开出率达到93.75%,每学年实验(实训)学时数均在22000学时以上,开放面向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春笋计划和大学生挑战杯等赛事的实验(实训)项目69项,有力支持了我校转型发展。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十二五”期间,我校实验(实训)室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学科研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目前实验(实训)室的现状与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与一流应用型大学的建设目标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实训)室建设经费投入仍不足,实验(实训)室基础设施建设仍需改进。因学校从2010加大教学实验(实训)室建设投入后,部分仪器设备已进入设备维护期,实验(实训)仪器设备的维护跟进速度较慢,导致部分仪器设备无法正常利用,生均教学实验(实训)室用房面积不足,不能完全满足校内实验(实训)教学需要。

2.高层次实验(实训)室数量较少。省(部)级重点实验(实训)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数量偏少。

3.实验(实训)室设置及管理仍不够科学合理。存在多头管理、设置比较分散,有效使用周期短、“小而全”、共享度、利用率不高、仪器设备人为淘汰率较高和资源浪费等现象。

4.实验(实训)室开放力度不大。实验(实训)室资源利用率不高,特别是实验(实训)室仍未完全作为大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和毕业论文(设计)等实践性应用平台。

5.实验(实训)教学内容体系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数量还需增加,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力度不够。

6.专职实验(实训)室人员数量不足、实验(实训)室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管理不够规范、制度不健全,实验(实训)室人员的综合素质、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三、“十三五”实验(实训)室建设目标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心,坚持实验室建设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全面加强实验室建设。经过五年的努力,在保证基础实验室数量充足的前提下,优先发展设施先进、仪器精密的专业实验室,并力争在综合性、共享性实验室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把我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成结构合理、体制规范、管理科学、手段先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到“十三五”中期,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亿元人民币,末期,达到1.2亿人民币,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中期达10%,末期达到6%。

1.基础实验室建设目标

基础实验室规模能够完全满足学校教学需求,并适时对外开放。适当增加综合性和设计性等实验项目,并且使这些实验项目水平逐步提高,实验项目数在原有基础上净增140项,实验开出率100%。

2.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目标

学校将建设10-15个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实训)室,扶持发展新专业实验(实训)室,使专业实验(实训)室既承担高年级学生的教学任务,又承担其他相近专业学生的开放实验项目。将目前65%的专业实验(实训)室改造成开放式实验(实训)室,面向全校开放,适度向地方开放。争取1个实验室进入省级重点实验室行列。重点向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学科竞赛、挑战杯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春笋计划等项目开放实验(实训)室,通过五年建设,新增开放实验(实训)室项目60项,在原有基础上,再新增30项陕西省“春笋计划”项目。

3.综合实验室建设目标

“十三五”期间,建成大型、开放、共享的工程实训中心、劳动技能实训中心、语言学习中心、形体实训中心各1个,努力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结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进一步探索校地、校企合作新机制,共建产教融合中心,进一步扩展教学研究领域,进而推广教学研究成果。

4.实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目标

提高实验(实训)室信息化管理程度,优化设备使用跟踪机制,完善实验(实训)室设备预约和管理系统,提高实验(实训)管理效率,进一步补充和优化实验(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到2020年专兼职实验(实训)人员力争达到110人以上。

四、建设思路

1.按照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为适应社会、经济、科技等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新的实验(实训)室结构体系和先进的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强化实验(实训)室开放、共享,提高实验(实训)教学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学校功能扩展后多方的实验(实训)室需求,为学校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2.贯彻分类分层建设的指导思想,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与管理,优化实验(实训)教学体系,合理调整实验(实训)室布局,统筹规划实验(实训)室建设,优化实验(实训)室资源配置,鼓励跨学科、跨专业设置实验(实训)室;鼓励结合学生第二课堂、学生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项目开放实验室。

3.建立以课程体系改革为龙头,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建设一批具有行业特色、适合学科发展的教学创新实验(实训)基地;建设1个省级实验示范中心或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力争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有所突破。通过重组优化,组建学科大平台或交叉学科大平台,建设1个重点学科实验室。

4. 多方面筹措资金,实施“1234”工程,即一个主题(突出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题)、两个优化(优化实验教学体系和资源配置)、三项改革(实验教学的改革、实验经费投入机制的改革、实验人员管理机制的改革)、四个平台(基础性实验教学平台、综合性实验教学平台、设计研究性实验教学平台、网络虚拟实验平台),达到“六化”(教学体系层次化、教学模式开放化、教学手段网络化、教学目标素质化、能力塑造个性化、实验室建设特色化)建设目标。

五、保障措施

1.深化改革,建立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训)室管理体制

按照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原国家教委第20号令)有关精神,实行实验(实训)室校、院(部)二级管理体制。成立由主管校长任主任,有关职能部门和部分专家及院(部)负责人参加的实验(实训)室建设指导委员会,负责对学校实验(实训)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决策进行咨询、审议和监督。资产管理处负责全校实验(实训)室的管理工作。各院(部)成立实验(实训)中心,在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和院(部)行政领导下,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完善实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科学设置实验(实训)项目,并制订本院(部)实验(实训)室的具体建设方案。

2.注重效益,建立科学的经费投入机制

学校根据实验(实训)室建设发展需要,逐步加大经费投入。实验(实训)室建设经费由各院(部)申报、专家论证、教学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领导小组评审、校长办公会审批,力求确保重点,兼顾一般,综合平衡。将收益大、见效快、学生受益面广的有长远影响的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作为投资的重点。学校实验(实训)室建设指导委员会对实验(实训)室建设项目进行投资效益评估。

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与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多方筹措资金,加强实验(实训)室建设。鼓励各院(部)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吸引企业到学校来共建实验(实训)室。

建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专管共用”和对外开放制度,设立大型、精密、贵重仪器开放使用基金,提高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资源共享。对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益进行评估,并在维护费及管理费上给予重点支持,促进大型、精密、贵重仪器设备更好地为教学工作服务。

3.加强实验(实训)室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实训)人员素质

继续采取X+Y的模式,不断充实实验(实训)师资队伍,保证数量够用。同时加大实验(实训)师资的培训力度,加强实验(实训)技术和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实验(实训)人员的思想政治觉悟、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工作能力。学校对实验(实训)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努力创造业务发展的环境与条件,鼓励高职称教师和青年教师进入实验(实训)教学队伍,不断提高实验(实训)师资整体水平。

4.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学与管理创新

修订《商洛学院开放实验项目管理办法》,制订实践发明成果评审、奖励办法,对实验技术、实验手段有所创新的实验室及实验管理人员进行表彰、奖励,从政策上激励实验室实验人员、理论课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实验指导,积极探索实验教学的新办法、新手段,创造新的实验技术,提高实验教学水平。

“十三五”学生工作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根据《陕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及《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及学生工作现状,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生工作回顾

(一)所取得的成绩

“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生工作紧密围绕学校中心任务和工作大局,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牢牢把握“育人为本 德育为先”的工作宗旨,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建立了以校党委为总揽、学工部为主导、学院党总支为主管、辅导员为主力、班主任为重要补充的的学生工作机制,形成了“校院双管 以院为主”的学生工作运行体制。在全校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十二五”期间,我校学生工作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

1.思想教育措施得力,学生思想表现良好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与资助育人、与特殊学生群体帮扶、与网络舆情监控相结合,着力打造了四大“育人平台”;通过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将思政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与学工队伍的管理服务相结合、将专题教育与专项教育相结合、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切实构建了四支“育人合力”,使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下,学生思想表现良好、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西部计划、从医从教、特岗教师的选拔与招聘、远赴新疆建设兵团等艰苦边远地区就业,报考率与应征入伍率连年提升,展现出了良好的思想品德。

2.学风建设效果明显,学习氛围日益浓厚

进一步修订了《商洛学院院级学生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出台了《商洛学院院级学风建设工作量化考核方案(试行)》等制度;坚持以“三早一晚”活动为抓手,强化学风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推行学院领导带班晨读的“学风示范”工程,巩固了学风建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学生的文明素养逐渐养成,学生“三早一晚”出勤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学生考研率稳定在14%。学风建设的做法在《中国教育报》、陕西省教育厅网站受到专题报道。

3.资助工作体系日趋完善,资助育人成效显著

学校设有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商洛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暂行办法》、《商洛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暂行办法》、《商洛学院毕业生就业困难帮扶实施办法(试行)》等相关政策制度;建立健全了四级资助工作体制,形成了“奖、助、贷、补、减、勤、医”七位一体的资助服务体系;先后与五家驻商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捐资助学协议。“十二五”期间,学生资助金额达6301.44万元,资助学生达21451人(次),覆盖面达55.45%,无一名学生因贫困辍学。学生资助育人的做法1次在《中国教育报》、2次在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报道。

4.学工队伍不断优化,育人合力得到夯实

认真落实《商洛学院辅导员管理办法》、《商洛学院班主任管理办法》,出台了《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商洛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连续举办了6届学生工作论文研究和5届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较好地提升了学工人员的职业能力;完善辅导员津补贴制度,提高了辅导员岗位待遇;建立了专职辅导员合理流动机制,在全省率先实行辅导员评职指标单列。“十二五”期间,共评选出优秀辅导员39人(次),优秀班主任102人(次),学生管理先进个人38人(次)。截至目前,我校共配备了一线专职辅导员46人,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专职辅导员队伍,实现了辅导员队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结构优化、专兼结合的良好局面。

5.心理教育不断推进,心育工作成效明显

学校成立了校院两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出台了《商洛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积极探索并成功实践了课程教学、咨询服务、调查研究、教育活动、预防干预“五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十二五”期间,为本科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心理活动累计参与近1万人(次),心理测评参与1.2万余人(次),个体咨询接待200余人(次),危机干预近30人(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多次在陕西省教育厅网站报道。

6.日常管理不断规范,学生素质不断提高

先后2次修订《商洛学院学生手册》;开展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定性评价与综合素质定量考评;规范了学生档案管理与发放等工作;强化学生安全管理,坚守学生安全底线;加大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开展了学生专项文明行为养成活动;做好先进班集体、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毕业生等的评优树模工作;做好了对特殊学生群体的分类、筛查、建档与帮扶工作。“十二五”期间,先后评选出先进班集体118个、优秀学生干部1274人(次)、三好学生1370人(次)、优秀毕业生373人(次)。

7.招生确保“质”“量”双效,就业工作稳中有升

“十二五”期间,学校本科招生专业由23个增加到32个,涵盖了8个学科门类,专科专业由24个快速递减,2013年已全部退出招生计划。生源范围由原来的20省(市、区)扩大到27个,实现了以本专科并行招生向完全本科招生的转变、以师范专业为主向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转变,全日制在校生突破万人规模。“十二五”期间,学校本专科毕业生综合就业率达到87.13%,其中本科89.83%,专科84.22%,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基本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就业工作稳中有升、安全稳定,其职业发展较好。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全员育人格局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学生思想多元化、需求多样化,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和服务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但由于受到老旧工作理念的影响与传统思维的制约,加之我校广大青年教师较多,且承担着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其自身的指导服务水平、育人的方式方法以及有效载体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与学生需要,全员育人理念的执行力度与执行标准还未达到理想效果,还未形成具有可量化性的操作指标。

二是学风建设格局有待进一步深化。“十二五”期间,我校提出了“勤学尚德 明辨笃行”的学风口号,并通过以“三早一晚”工程为抓手,着力打造优良学风,但由于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学习意识尚未养成,学风建设尚停留在特色形成阶段,浓郁的学习氛围还有待进一步营造。

三是“双创”教育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作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与应用水平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十二五”期间,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学生的“双创”意识仍然不强、参与面仍然不广、学校的宣传教育力度仍然不够、奖助力度与成果认定资源较为分散,全校范围内的创新创业教育风气不够浓郁。

四是资助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拓展。近年来,在国家资助的基础上,大力拓宽资助渠道,广泛吸纳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的资助工作依然以国家拨款为主,社会资助不够,还没有完全达到“双管齐下、双效合一、全面开花”的良好态势,吸纳社会捐资助学的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五是招生就业工作口径有待进一步拓宽。虽然学校招生就业工作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招生工作还存在招生专业计划增长相对较慢,招生地域和省外生源比例有待进一步扩大,生源质量有待继续提高,生源基地建设工作有待加强等问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校企合作与就业基地建设有待加强,毕业生创业工作相对薄弱。

(二)原因分析

一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部分教职员工尤其是年轻专职教师认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仅仅只是教学工作,对自身所要承担对学生的教育、引导、服务、咨询、管理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部门之间、教学院部与行政部门之间沟通不足,认识、方法不一致,目标不系统,致使全员育人合理配合不够得当。二是在学风建设方面,轻宣传教育、重监督检查,个别的存在着重形式、走过场的行为,用批评代替教育、用命令代替服务、用“纸上谈兵”代替“量身设计”的现象依然存在,致使学生工作的教育标准被人为降低,教育水平和效果打了折扣。三是由于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加之认识不够全面、宣传不够到位,奖助资源较分散,“双创”工作进展较慢,工作特色尚没有形成。四是还存在着倚“公”靠“公”的思想,适应开放办学,依靠社会力量办学的观念与思路还没有完全打开,使得资助工作向外开拓进展乏力。五是因为学校升本时间较短,招生工作一定程度受到思路及理念限制,师范类院校的办学经验使得就业工作较为被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创业的就业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三、“十三五”期间学生工作展望

(一)指导思想

全面围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主动适应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与高校发展新要求,继续围绕学校发展工作大局,坚持“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不动摇,以思想引领为先导、创新理念为先驱,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发力点,以学风建设为突破口,以队伍建设为切入点,以引领学生长远发展为落脚点,切实做好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咨询、服务和引导,全面实施学生工作信息化建设。通过坚持主流引导,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意识形态工作持久战,努力形成“全员育人、全面育人”的良好格局。“十三五”期间,将重点凝练学生工作特色,打造学生工作精品,全面形成“思想教育是重点,日常管理是基点,学风建设是焦点,队伍建设是看点,心理教育是热点,网络教育是亮点,资助服务是绩点”的学生工作框架,促使学生工作上台阶、上水平。

(二)主要措施与预期目标

1.思想教育工作

继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切实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整合各式各类专项教育与主题教育,将正面引导与负面警示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认知实践相结合、思想引领与行为指导相结合,实现将学生的思想认识从单纯的智力思维向认与知的“双轨”方向发展,真正达到知行合一,实现思想教育逐步以教师教育为主要渠道、网络教育为充分保障、家庭教育为必要补充,着力构建“N+E”的新模式,实施“易班”推广计划,构建以“易班”为载体的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效机制。采取得力措施,凝炼特色,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实现参军入伍、从医从教、特岗教师、西部计划志愿者人数较同期提高10个百分点,形成2个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色项目。

2.学生管理与学风建设工作

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打造优良学风这一中心任务,充分调动各二级学院参与学风建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不断健全和完善量化考核指标,为学生全面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引进学务信息系统,实现学生请销假、“三早一晚”考勤、信息采集、学籍管理、量化考评等日常管理的无纸化、模块化、一体化;通过更新观念,创新方法,科学管理,加强研究,使我校学生管理和学风建设在学生工作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力争到2020年,形成2个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精品项目,打造出2个“学风建设示范学院”。

3.资助育人工作

继续完善以国家生源地助学贷款为主体,以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校奖学金、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社会各届资助有机结合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努力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坚持增加资源投入,拓宽融资渠道,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专项奖(助)学金,力争在“十三五”规划末期使我校的企业奖(助)学金数量达到8项以上。努力构建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服务育人型资助工作体系,主动研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特点和发展要求,在现有的资助服务体系基础上积极构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资助、学业辅导、心理帮扶、就业指导、法律援助”五位一体的资助帮扶机制,以精准资助为重点,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

4.学工队伍建设

加大辅导员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学校招聘与部门临聘的方式,多渠道、多方面确保人员充足、保障得力。通过岗前培训与职务培训相结合、校级培训与中省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引进来 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十三五”期间正式一线专职辅导员与临聘辅导员比例稳定在4:1的范围内,生师比稳定在200:1范围之内,力争在2020年使具有硕士学位的辅导员比例达到96%以上,有获得思政及相关专业博士学位的辅导员;在各二级学院全面设立学生工作专职副书记岗位,配齐配强学工办主任,逐年级配备心育导师,逐班级配备兼职班主任;力争使获得心理咨询师、职业指导师等职业资格的辅导员比例达到50%以上。努力使学生工作呈现出“人员齐备 工作得力 注重提升 兼顾创新”的良好态势,使整个学工队伍达到专兼结合、充满活力、富有朝气的良好局面,在2020年达到三个“显著”,即:专业化水平显著提高、工作质量显著提升、职业认同感显著增强。确保学历层次、年龄结构、地缘学缘结构合理、业务精湛、职责明确、德才兼备、精干高效。

5.心理健康工作

围绕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这一中心任务,解决大学生心理发展困惑,培养健全人格、健康成长成才为导向,不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加强队伍培养培训,规范课程体系,创新活动载体,健全预防干预体系,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进一步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机制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一步明晰。力争到2020年,配备3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建立1-2个校级团体活动训练室。各二级学院建立心理辅导站,实现心理普查覆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努力实现个性化咨询与一体化指导向结合、网络心理普查咨询与传统辅导相结合的良性模式,开设1-2门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成立校级心理学社并积极开展学生朋辈辅导。

6.指导服务工作

牢固树立“育人意识、服务意识、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建立学生事务大厅,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指导与服务工作,促进师生之间良性交流沟通顺畅,推动优良学风全面形成。以《商洛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为蓝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为目的,切实加强宣传教育,制定并细化相关的奖助方案,使“双创”工作人人知晓、人人参与,健康、有序、稳步地开展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营造浓厚的科技学术氛围,带动我校的创新创业迈上新台阶,力争在2020年,使我校的“双创”成果达到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设立阳光学生服务大厅,实现学生工作一站式服务;每学年召开一次校领导与学生面对面活动、每学期召开二级学院学生工作面对面活动,通过互动交流、现场办公,及时有效的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力争到2020年,学生报名参加秘书资格证、普通话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建筑师资格证、心理咨询师、化学检验员等各类资格培训与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较“十二五”期间翻一番,力争使学生的专业水平、职业能力得到同步提高。

7.招生就业工作

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毕业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十三五”期间,努力实现普通本科教育招生类型全覆盖,招生计划总增长5-10%,力争实现全日制在校生稳定在10000到12000人;不断扩大招生地域范围,力争实现面向全国29个省(市、区)招生,积极争取面向港澳台招生;不断扩大省外招生计划比例,力争由目前的13%扩大到20%以上;加强优质生源基地建设,力争每年新建优质生源基地20-30个,努力实现新增生源基地达到150个以上;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体系,积极开展就业创业实践;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就业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新增就业基地达到100个以上,就业率由“十二五”期间的87%提高到95%以上;做好学生参军入伍、国家基层项目、“三支一扶”计划、西部志愿者服务等工作;积极探索创业引领,不断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落实分类指导,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薪资待遇、就业稳定性、发展潜力和社会贡献率,努力实现毕业生综合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双提高”。

“十三五”学科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十三五”时期是我校全面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关键时期。为有效推进学校学科建设工作,促进学科内涵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发挥学科建设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等工作中的龙头作用,根据《陕西省高校十三五学科建设规划纲》和《商洛学院“十三五”(2016-2020年)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结合学校学科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科建设成就

“十二五”期间,学校学科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学科结构和布局进一步完善,科研平台建设有所突破,特色专业建设成效显著,学科整体实力稳步提高,在师资队伍结构、学科平台建设、科学研究成果、管理规章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成就,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

1.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五年来,新增教师191人(其中博士18人),达到637人,其中教授36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副教授103人,博士32人,国家级师德标兵1人,省级教学名师 4人,省级师德标兵1人,兼职硕士生导师21人,校级专业带头人29人。

2.学科平台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

生物学学科被确定为省级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已经通过科技厅验收,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获得立项建设,学校与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联合成立了陕南发展研究院和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3.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有了很大提升

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210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65项,经费总额1000万元;获省市级科研奖励23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392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论文627篇,被SCI、EI、ISTP等权威检索收录113篇;教师主编及参编教材50余部;获得软件著作权42项,专利授权43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获得校外各级政府科研成果奖励23项;《商洛学院学报》学术影响不断扩大,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进入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扩展目录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署首批学术期刊认定目录。

4.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不断完善

学校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了学科建设办公室,组建了学术委员会、学位委员会等学术机构,制定了《商洛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商洛学院学位授予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学科建设工作步入正轨。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由于我校学科建设起步较晚,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对学科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科建设意识不强,因此,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我校的学科建设起点低、基础差,与兄弟院校相比差距较大。目前,仅有生物学为省级优势学科,在全省152个重点学科中,所占份额不足1%,在全省高校中排名较后,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工作尚属空白。总之,学科整体实力不强,竞争力较弱。

师资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研究方向比较分散;缺乏学科领军人物和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较强话语权的学科带头人;学科团队组成存在“凑合型”,甚至“临时型”现象;学科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少,高层次的项目、成果、获奖等严重不足;学科研究平台建设有待于加强,特别是综合性的研究平台建设严重滞后;学科建设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社会融资能力弱,投入与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三、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促进教育公平,要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支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大对川陕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优先发展教育,为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国家实施“一路一带”建设,成立了“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以探索跨国培养与跨境流动的人才培养新机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为地处陕南国家连片扶贫攻坚区的我校全面发展,尤其是学科发展赢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十三五”是陕西建成“三个陕西”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以及商洛市委、市政府也将在有关政策、人才、资金、项目上对我校予以一定倾斜和支持;省内外高校的对口支持与企事业联动等,也将助推我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内涵建设为抓手,实现建成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目标。

3.商洛及周边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良好地资源环境。我校多年的办学历史和“十二五”以来所形成的学科建设的积淀,特别是学校重点扶持的以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为特色的相关学科建设,以及学校实施的“丹江学者计划”“百名博士工程”“创新驱动战略”等有力举措为我校学科建设工作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面临挑战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陕西省高等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5-2020年)也明确提出,学科建设要“以主动服务陕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国际学术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区域发展需求为导向”。这些政策规定和文件精神既为我校的学科建设提供了发展思路,同时也带来了转型调整和快速发展的巨大压力。

2.省内兄弟院校发展较快,抢占了学科发展先机,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竞争压力。新常态下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新兴产业的崛起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提出的新要求等,都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工作必须思考和面对的新挑战。

四、学科建设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学校建设国内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目标,突出“应用型”学科发展的优势和特色,秉承“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胸怀、视野、责任、卓越”的价值追求,增强学科核心竞争力,为学校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增强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二)建设目标和任务

1.基本思路

坚持优势学科重点建设,特色学科加快建设、扶持学科提升建设,科学规划学科建设发展目标与方向。加快理学学科、工学学科、文学学科特色建设,重点突出生物学、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商洛文化及贾平凹研究等三个特色方向为引领,集中优势资源,重点突破,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持续加强学科平台和学科团队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科建设将以学校现有的学科为基础,以学位点建设为依托,构建省级一流学科、校级重点学科、基础学科三个层次的建设布局:对现有的生物学省级重点学科、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和商洛文化及贾平凹研究中心三个省级学科平台进行重点投资和建设,力争使其中1-2个学科在2020年前后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将在现有学科中筛选3-5个做为校级重点学科进行建设,到“十三五”末,使其中2-3个达到省级重点学科的水平,以此带动全校其它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重点发展应用学科的同时,对基础学科的发展予以充分的重视,并从人才引进、物质条件改善和经费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

2.总体目标

以“十大人才工程”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为载体,加快实施“323211”工程。突出“应用型”学科发展理念,重点发展应用学科。在学科结构的定位上,要以应用学科为主,理、工、农、医、法、文、史、管、艺术、教育等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积极扶持有发展前景的新兴应用型学科,加大现有应用学科的建设力度。加强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应用技术、土木工程、应用化学、信息管理等应用学科的建设力度。同时,对数学、物理学、化学、历史学、心理学、语言文学等基础学科加大建设力度,全面提升我校学科建设的水平。

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和引进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打造一批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团队;确保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顺利通过省教育厅的验收,确保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运行水平评估顺利通过;新增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增加省级优势(扶持)学科2个;打造省级“一流学科”2个;力争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争取在科研成果产出、推广,获奖数量和层次等方面有长足进展。

3.具体目标

(1)建立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在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指导方针下,以“十大人才工程”和“根植地方行动计划”为载体,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5-10人,培养10-15名学科骨干,至少培育1名校本二、三级教授,壮大学科队伍,提升学科队伍水平。

(2)以一流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带动多学科协调发展,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进行学科、学位点、学科基地三位一体建设。培育校级重点学科3-5个,新增省级优势(扶持)学科2个,打造省级“一流学科”2个。以三个省级学科平台为基础,申报陕西省研究生联合培养示范工作站2-3个,力争1-2个学科取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

(3)充分发挥现有学科综合优势和秦岭独特的资源优势,从办学实际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争取建设省级“一流专业”2个、特色专业2-3个,使我校的省级重点、特色专业数达到5-8个;建成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专业群2个;建设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试点学院1-2个,争取获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6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力争国家级本科教学成果奖实现突破;启动医学专业建设,成立教育学院。

(4)建成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成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3个。通过联合、整合和聚集资源,培育建设1个国家级学科建设平台。

(5)依托学科平台,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在标志性成果产出尤其是国家级教学成果、国际三大检索收录论文、专利、软件著作权、地方标准制定以及重大项目争取方面较“十二五”期间在数量和层次上有长足进展。力争获得省部级以上项目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省部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40项以上;力争科研经费到账总计4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50%以上;核心以上期刊论文达到15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及新华文摘、CSCD、CSSCI等收录、索引数达到300篇以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达到8-10项,获批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200项以上。

(6)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实施中青年教师海外提升计划,力争有100名左右的中青年教师赴国(境)外交流学习,引进2—3名国外合作学者支持省级以上学科平台建设。力争与国内外20个以上重点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大力选派教师参加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积极承办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学校学术影响。

(7)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制定《商洛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实施办法》《商洛学院重点学科考核办法》,定期进行学科建设评价。建立学科建设的激励与淘汰机制,采取倾斜政策,在经费投入、教师队伍建设、科研立项、招生等领域,大力支持建设成效显著的学科。探索和采用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和学科专业建设的竞争激励机制,加大学科专业建设管理的力度。

五、保障措施

(一)统一认识,加强协调,营造学科发展环境

学科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十三五”是学校向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的关键时期,学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内涵支撑,全校上下必须对此有统一的认识。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学校从上到下要密切配合,加强沟通与协调。只有上下联动,齐抓共管,才能为学科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二)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完善学科体系

1.统筹规划优势(扶持)学科、特色学科的发展

“十三五“期间,全校学科将进一步突出分层次建设的理念。对省级优势(扶持)学科、特色学科,校现有重点学科实行有差别的“锦上添花”。根据学科建设的现状,分门别类,确定发展重点。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化,实施积极扶持培育战略,对学科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对接的应用型、交叉学科,通过扶持手段,建设校级重点学科。进一步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逐步完善学科体系,提升我校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

2.立足自身发展特色,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

要加强对全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评估力度,明确各学科在国内、省内、同类学科中的地位。剖析其发展优势与劣势,立足自身特色,准确把握不同学科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突出行业与区域特色,整合学科优势资源与技术力量,构建服务地方的学科大平台。

(三)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学科创新发展

1.加大建设经费投入,拓宽学科建设筹资渠道

不断加大学科经费投入力度,逐步建立健全学科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不断拓宽学科建设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坚持以省厅和学校投入经费为主的前提下,积极争取相关企事业单位的专项经费支持,增强学科自我建设能力,逐步形成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克服一切困难,确保学科建设有充足的经费投入。

通过“扬优、强特、扶需”原则,把建设绩效较高的学科作为投入重点,在经费安排上优先予以保证,在激发学科活力的同时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逐步构建学科资源共享大平台。同时,进一步完善学科建设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有关制度,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学科基地平台建设,优化学科资源综合配置

切实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的培育与建设,建设一批高水平、多功能、广覆盖的学科创新平台和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社科研究基地。逐步建立适应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科技创新体制与机制,全力推进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学科建设发展之路。

3.培育学科优势特色,增强学科创新发展

以学科整体水平提升为目标,科学制定学科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形成学科建设的良好格局。着力建设好高水平优势学科,充分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加快特色学科建设,提升学校学科综合竞争力;重点扶持与区域经济社会高度对接的应用型、交叉学科发展,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四)加强学科队伍建设,提升团队整体水平

1.加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引进培育工作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高水平人才引进和培养政策与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引进高水平领军人才与学科带头人5-10人,培养20-30名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科俊才,提升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水平。

2.进一步优化学科队伍结构

在评估、分析学科的现有队伍组成结构的基础上,从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综合分析并统筹规划学科人才引进与培养策略,大力引进、培养以中青年为主、学科建设急需的学术骨干,优化学科人才梯队结构,实现学科队伍持续、健康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科队伍的整体水平。

3.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度

在引进与培养并重的指导方针下,进一步加大高水平拔尖人才与学术骨干的自身培养力度,制定具体激励政策与措施,促进各类高层次人才的脱颖而出。打破学科和学院隶属关系,汇聚人才形成科研团队,促进人才的内部流动,壮大学科队伍,提升学科队伍水平,引领学科的创新发展。

(五)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1.坚持需求导向,引导学科增强服务意识

进一步密切学校与政府及企业事业单位的广泛联系与合作,不断强化学科发展的任务驱动,促进学科与区域支柱产业、学科群与地方优势行业、产业集群的高效对接,增强学科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性、互动性,不断完善、优化学科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体系,提升学科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

2.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整合资源,将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基地、研究所等打造成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平台、智库咨询服务平台;创造条件支持学科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基地。通过这些平台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决策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咨询服务,提高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的服务水平。

(六)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保障学科建设高效运行

1.实施学科的分层、分类建设、指导

对综合实力强,建设时间长,在省内具有比较优势的学科和部分基础厚实、研究优势突出,且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对接的特色学科实施重点建设,提升其学科核心竞争力。对部分建设周期短,“短板”较为明显的特色学科实施需求导向,引导其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努力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科创新体系。对部分基础较差,虽经多年建设但效果仍不显著的学科,通过绩效评估,将引入末尾淘汰机制。同时,对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新兴交叉学科实行“见苗浇水”,助其快速发展。

2.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科建设制度

不断加强对各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建设管理、监督和审计,在国务院学位办一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学科建设的评估指标体系管理、考核和验收。以年度考核与建设周期考核相结合,以创新和质量为评价重点,全面开展学科建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贡献度的综合评价。并通过淘汰机制及时调整或终止建设缺乏特色、绩效较差、发展滞后或无发展前景的学科;进一步完善并落实学科建设奖惩责任制,夯实学科带头人(负责人)制度,用制度和政策将学科建设的具体任务和责任落实到学科建设项目负责人和二级学院负责人,以保证学科建设目标顺利完成。

“十三五”科学研究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为明确学校在“十三五”期间科技工作任务及发展目标,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教学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支撑,根据《商洛学院“十三五”(2016-2020年)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科技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和发展大局,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教育教学为目标,以政策引领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构建平台、强化管理等举措,在科技平台、科研立项、科技成果产出及推广、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一)“十二五”科技工作主要成绩

1.科技平台建设成绩突出

“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整合科技资源,先后成立了省级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学校成立了商洛学院秦岭植物良种繁育中心,与商洛市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了食品生产加工环节风险监测研判中心,与陕西理工大学、安康学院联合成立了省级2011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秦巴山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2.科研立项与成果数量增幅较大,质量提升明显

“十二五”期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纵向科研立项203项,获得经费近1000万元;立项数量较“十一五”增长了180%,总经费增长了105%。其中国家级项目3项,经费178万元;省部级项目65项,经费562.1万元。

学校共发表学术论文2392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论文627篇,三大检索收录论文113篇;出版论著(含教材)33部,专利授权43件,获得软件著作权42项。论文数量较“十一五”期间增长了161%,核心以上期刊论文数增长了318%,三大检索收录数增长了204%。学校共获得校外各级政府科技成果奖励23项,较“十一五”增长了130%。

3.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一定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重要问题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推广与科技服务,建立了陕西省尾矿资源数据库和标本陈列室;以“商麦5226”为代表的系列小麦新品种累计推广350余万亩,累计增加农户收入3亿多元;围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商洛文化传承与产业开发等开展了系列专题研究;向有关部门提交研究报告80余份,为地方政府的决策提供了较为坚实、可行的依据,受到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4.《商洛学院学报》学术影响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学报工作稳步推进,学术影响不断扩大,影响因子在全国同类学报中名列前茅;学报共刊发论文近600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3篇,索引288篇,转载、索引率达到44.7%;学报海内外用户数逐年上升,用户分布地区逐年扩大。学报被评为第五届全国高校优秀社科期刊,进入武汉大学RCCSE核心期刊(扩展版)目录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学术期刊认定目录,成为全国高校人文社科学报研究会理事单位。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工作成绩较大,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但与兄弟院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科技创新整体水平还比较低,竞争力不强。

1.科技工作组织化程度不高,方向分散,整体实力较弱,基础较差

学校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尚未形成在省内外具有影响的研究团队;科研人员的团队意识不强,科研方向分散,缺乏系统集成,未形成合力;科技资源重复分散的格局还未从根本上彻底打破;在立项数量、质量及经费总量、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平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2.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强,影响力不大

广大教师与科研人员主动参与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的意识不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较少,缺少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共性关键技术能力;与地方政府、企业之间的合作科研项目偏少,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影响力不大,缺少话语权。

3.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创新与完善

重项目申报轻项目执行,科研产出效率、项目完成质量不高;科研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科技创新氛围不甚浓厚,广大教师投身科研的自觉性不强;二级学院与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职能有待加强。

4.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力较弱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相对滞后,省部级以上项目偏少,科研经费总量偏低;具有重大影响的项目较少,为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能力薄弱。

二、“十三五”科技工作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转型升级、内涵提升的关键时期。在未来五年,如何做好科技工作,更好地服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学科建设工作,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是学校科技工作面临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由于地域、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学校在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队伍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方面存在短板,导致学校在省部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及高层次科技成果奖励等方面竞争力不强;受科技基础薄弱、创新能力不高等因素制约,学校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及转化推广方面尚处在起步阶段。如何提升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力与话语权,增强学校科技的竞争能力,保障学校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也是科技工作必须要面对的重大问题。

三、“十三五”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定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型发展为引领,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以科研制度建设、平台建设、人才团队建设为抓手,进一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推广的力度与强度,着力推进根植地方行动计划、科学研究创新工程、“323211”工程,为实现科技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为学校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五年的努力,培育和引进100名具有一定影响的科技领军人才,打造1-3个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创新团队;新增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培育建设1个国家级研究平台;显著改善科技创新条件与自主创新能力,使学校科技工作运行机制与体制更贴近实际,科研大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教师投身科学研究与科技推广、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的意识与主动性明显增强;在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省部级及其以上科技成果奖励和重大项目、攻关项目争取方面较“十二五”期间有长足进展,学校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话语权得到显著提升,科研服务教学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2.具体目标

(1)科研立项:力争获得省部级及其以上科研项目100项以上,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以上,省部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40项以上;到“十三五”末,科研经费到账累计4000万元以上,其中横向经费占到50%以上。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做好重点实验室、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确保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顺利通过验收;力争建成1-2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重点建设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创新中心与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通过联合、整合和聚集资源,培育建设国家级研究平台1个。

(3)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建成5个校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3个省级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团队研究方向覆盖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等特色优势研究领域。

(4)科技成果:核心及其以上期刊论文达到1200篇以上,其中三大检索及新华文摘、CSSCI、CSCD等收录、索引数达到300篇以上;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8-10项,获批授权专利等知识产权成果200件以上。

四、“十三五”科技工作的思路和主要措施

积极聚焦省、市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及方向,建设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团队;完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大平台,组织大团队,申报大项目,争取大成果;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促进学校科技竞争能力的提升,使学校科技工作取得新的发展与突破。

(一)工作思路

1.坚持制度创新,激发科研活力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有关科研政策,用良好的激励政策激发全校师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不断增强学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改革科研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坚持科教融合发展,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

2.坚持特色发展,培育优势方向

以引领和影响地方产业发展为目标,强化应用研究,依托学校学科特色和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的基础上,以支撑学校“应用型”院校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凝炼科研方向,确定3-5个优先发展领域,彰显学校科研特色,扩大科研优势。

3.积极打造团队,提升攻关能力

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围绕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等重点科研方向,培养和引进一批高水平科研领军人才;着力提高科技队伍创新素质,发挥团队力量,提高学校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

4.聚焦产业发展,强化应用研究

在积极做好“商麦”系列小麦新品种的培育推广及掺杂尾矿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与推广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应用研究,加强政产学研用紧密联合,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为导向,紧密结合商洛乃至陕南产业发展开展科学研究,以技术链对接产业链,引领和影响地方产业发展;积极培育一批应用前景广阔、社会经济效益高的标志性成果,实现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机结合,在推动地方产业发展中实现学校科学研究能力和区域影响力的快速提升。

(二)主要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协调科技工作

(1)科技工作是提升学校创新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抓手,是学校建设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支撑。全校各部门要把科技工作当作一项事关学校发展大局的战略性工作,作为部门“一把手”工程来抓。

(2)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指导、协调学校各项科技工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努力为科技工作提供良好的服务和有力的支持,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3)各二级学院(部)及研究机构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以教学质量求生存,以科技进步谋发展。要加强对科技工作的规划与管理,做到全面对接、狠抓落实。

(4)积极发挥双聘院士、院士工作站及现有科技平台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申报国家级及省部级重大项目、攻关项目;切实把好重大项目策划关、奖励申报引导关,不断提高各类研究、奖励项目的申报质量。

2.创新管理体制与机制,营造良好科技创新环境

(1)建立和完善科研工作管理体制,加强基层科研组织和学术制度建设,重点强化二级学院和科研机构的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二级学院与科研机构二级科技管理工作机制;下拨给二级学院、科研机构一定比例的科研管理费,激发二级学院与科研机构的工作活力;以专兼职科研秘书队伍的建设为突破,培养、稳定一支优秀的科技管理队伍。

(2)增强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加强信息管理,改善信息服务环境,开发全校科技管理信息平台,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为广大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科技管理信息服务。

(3)制订和完善科技项目管理、科技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考核与奖励并举,进一步加大考核与奖励力度,突出科技产出与推广应用奖励,激励和引导教师承担大项目、建设大团队、争取大成果。

3.拓宽项目和经费渠道,加大科技投入

(1)整合有限经费资源,利用好现有科研创新平台的优势,整合资源,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争取国家、陕西省及商洛市对学校科技的经费投入。

(2)设立研究机构、科技团队建设专项经费,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以确保校内外研究平台建设及科研团队发展所需的经费。

(3)以项目为纽带,以应用推广为核心,加强政产学研用合作,吸引企业及社会各界对学校科技发展的投入,不断拓宽科研筹资渠道,力争横向科技经费占到项目总经费的50%以上。

(4)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宣传推介力度,建立标志性科技成果培育专项经费,重点支持能为学校带来重要社会、经济效益的研究,改变学校在科技成果转化及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获奖方面的不足。

4.实施人才战略,提升科技队伍整体水平

(1)围绕科研发展重点领域,积极引进国内有较高知名度的高层次人才,培育或引进5-10名重点学科领域专家。

(2)制订科学公正的科研人才选拔和绩效评价制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环境,进一步优化科技队伍结构,加大对青年后备科研骨干人才的培养。

(3)突出科研立项在职称评审中的导向作用,把科研立项作为职称评审的必要条件;对业绩突出、有潜力的优秀青年骨干要在职称晋升、岗位聘任、项目申报及资源配置等方面给予倾斜。

5.积极宣传引导,着力解决观念问题

(1)管理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及时修改相关制度,协助学校实现从平均主义的分配模式向以工作实绩为依据的分配模式的转变,为科技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引导广大教师牢固树立科技强校理念,引导教师从重教学轻科研向教学科研并重的转变;树立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意识,实现从依靠计划项目向在市场中找项目转变;从为论文、职称搞科研向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经济社会服务搞科研转变;切实改变教师对如何做好科研、科研与教学相长关系认识不清、重视不够的现状。

(3)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围绕“根植地方行动计划”,进一步发挥社科联、科协等群团组织在科技服务、科技交流方面的纽带作用;积极鼓励教师开展对外学术交流、考察,推动并开创对外学术交流工作的新局面;建立省部级以上项目及重大横向项目结题校外专家评审及负责人义务学术报告制度,拓

展广大师生的学术视野。

“十三五”校园基本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为了建设布局合理、设施完善、功能配套、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校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和《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校园规划建设基本情况

(一)校园规划建设工作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完成了北新街校区一期征地88亩,已建设完成工程项目2项:13号学生公寓工程,建筑面积7345㎡;5号教学楼加层工程,建筑面积930㎡;共计建筑面积8275㎡。打通了长期以来影响师生通行和有碍学校观瞻的图书馆前和大学生活动中心后“两个通道”,完成校园部分基础设施整修改造工作;已建成晨曦园、莘子园、仓颉园、运动景观平台、镜水湖面等多处校园景观,北新街校区“山水校园”雏形已基本呈现。同时完成丹江校区新征土地113亩,建设完成丹江校区会议室、学校发展成就展厅、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等。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十二五”期间,虽然校园规划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北新街校区征地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仍然没有完成学校计划的征地目标任务;二是办学基础设施建设立项不够;三是校园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还不能较好地满足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

三、“十三五”校园规划建设的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十三五”规划校园建设的基本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根据国家对普通高校办学基本条件的要求,以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为主导,以学校现有校园布局结构功能区划为基础,据据学校实际发展需要统筹规划建设为工作基本原则;按照以人为本、绿色环保节能、安全质量效能为规划建设工作理念;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为规划建设工作思路,全力搞好“十三五”校园规划建设工作,力争到“十三五”末,把校园建设成为布局结构合理、设施配套齐全、功能智能互补、绿色节能环保、山水环境优美、人文和谐和地域特色显明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二)“十三五”校园规划建设目标任务

1.北新街校区规划建设目标任务

北新街校区规划建设目标任务:规划计划建设工程7项,总建筑面积67663.44㎡,其中已完成项目2项,建筑面积18182.64㎡;在建项目1项,建筑面积31835.9㎡;在完成北新街校区二期征地工作的基础上,计划规划建设项目4项,建筑面积17644㎡。具体为:

(1)已建设完成14号学生公寓楼项目:该项目为A、B二栋,建筑总面积9215.58㎡,可满足1200多名学生住宿。

(2)已建设基本完成青年教师公寓项目:该项目为A、B二栋,一梯两户的户型,单套面积60㎡, 总建筑面积8967.06㎡,建成后可满足156名青年教师住房需求。

(3)在建教学综合楼项目:该建筑位于5号教学楼西侧,建筑总面积31835.9㎡,建成后用于教学、实验、科研和办公需求。

(4)计划规划建设学生服务中心1栋:规划建筑面积7790.9㎡,建成后主要用于学生服务管理和学生文体活动。

(5)计划规划建设美术楼1栋:该建筑物拟建设于现小篮球场西侧新征土地处,规划建筑面积2027㎡,建成后将作为艺术学院美术系专业课程学习、实践、作品展示之用。

(6)计划规划建设音乐楼1栋:该建筑物拟建设于现小篮球场西侧,教学5号楼后新征土地处,规划建筑面积2027㎡,建成后将作为艺术学院音乐系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展演场所。

(7)计划规划建设体育馆1栋:该建筑物拟建设于现小篮球场西侧,教学5号楼后新征地处,规划建筑面积5800㎡,将建成室内篮球场、排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室内足球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室内体育场馆,作为体育教学部实践教学场所,并向广大师生和合作单位开放,以丰富师生业余文化生活。

(2)丹江校区规划建设目标任务

在学校整体规划的前提和基础上,将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建设资金等实际情况,计划规划建设以下7个项目,总建筑面积86352㎡。具体如下:

(1)计划规划建设综合教学楼1栋:该建筑拟建于丹江校区东北角,呈亚字型结构,建筑层数为9层,总建筑面积为21500㎡,包括报告厅、普通教室、公共教室、办公室五大部分,是丹江校区内综合性的标志性建筑,可满足3000—4000名师生日常学习工作需求。

(2)计划规划建设学生公寓3栋:该建筑拟建于丹江校区东南角,呈双“L”型结构,内廊式平面布局,总建筑面积约16300㎡,可满足2500名学生住宿。

(3)计划规划建设图书馆1栋:该建筑拟建于校区西北角,为复合式建筑,呈“器”字形造型,总建筑面积约1200㎡,建成后作为丹江校区图书馆。

(4)计划规划建设学生食堂1栋:规划建筑面积约1200㎡,建成后将作为丹江校区学生饮食使用,以满足丹江校区学生生活需要。

(5)计划规划建设教职工公寓及后勤附属用房: 该建筑拟建于校园西南角,为复合式建筑,呈近似“上”字型造型,规划建筑面积约5600㎡,包括青年教职工公寓、后勤附属用房、专家公寓三个部分,为丹江校区教职工日常教学管理工作提供生活保障。

(6)计划规划建设体育场及看台:体育场拟建于校区北侧,平面为矩形,拟设田径场一个,标准网球场2个,标准兵乓球场多个,规划建筑面积24000㎡;同时可利用活动看台调节场地,满足各种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比赛的需要,并可进行大型集会和文艺演出等。体育场看台拟建于体育场西侧,坐西朝东方向,主要为体育比赛观赛平台。

(7)原有厂房改造项目:该改建项目位于校区东侧,建筑面积约16552㎡,其中拟建食堂面积为4380㎡,实习实训中心面积为11052㎡,多动能体育馆面积为1120㎡,按照原有布局分割为三大部分,实施内部改建完善。

四、“十三五”校园规划建设主要措施

“十三五”期间,国家对地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纲要》中提出的“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予以扶持”等都为校园基本建设带来了一定机遇;同时,近年来国家金融政策调整、融资难度加大,也给校园建设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1.按照建设节约型校园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安排,适度控制基本建设的投资规模。

2.认真做好融资与资金运作工作,在开源节流、自筹资金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专项拨款、银行贷款和其它社会资金筹集,采用PPP模式,多方筹集建设资金。

3.严格执行国家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标准,切实加强严格规范建设项目管理,严格规范基本建设行为,全程打造建设“阳光”工程。

4.积极创造条件,多方面争取省、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优惠政策。

五、“十三五”校园规划建设的保障机制

1.政策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政府主管部门和各种社会资源,为“十三五”校园基本建设的顺利实施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2.组织制度保障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依法依规建立健全完善和严格执行基建工作的规章制度,严格实行目标与责任双重管理,实行安全质量保证承诺和终身追诉制度,确保各项建设工作顺利开展,建设目标和任务按期实现。

“十三五”期间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建设目标任务计划

表1:北新街校区规划建设目标任务计划

建筑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立项时间

(计划)

计划完成年月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综合楼教学楼

31835.9

2014.1

2月

学生公寓

9215.58

2015.1

7月

青年教师公寓

8967.06

2015.1

7月

学生服务中心

7790

2017(计划)

7月

美术楼

2027

2017(计划)

7月

音乐楼

2027

2017(计划)

7月

体育馆

5800

2017(计划)

7月

表2:丹江校区规划建设目标任务计划

建筑项目名称

建筑面积(㎡)

立项时间

(计划)

计划完成年月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综合教学楼

21500m2

2017

7月

学生公寓

16300 m2

2017

7月

图书馆

1200 m2

2018

7月

丹江校区学生食堂

1200 m2

2017

7月

丹江校区教职工单身公寓及后勤附属用房

5600m2

2018

7月

丹江校区体育场及看台

24000m2

2017

7月

丹江校区原有厂房改造

16552m2

2017

7月

说明:具体实施以学校发展计划、征地进度和资金筹集情况,按学校年度工作计划确定实施。

“十三五”校园文化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根据《商洛学院“十三五”(2016—2020年)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编制《商洛学院校园文化建设“十三五”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成绩

“十二五”期间,学校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进一步增强,“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逐步凝练形成,文化育人功能显著提升,学术氛围日趋浓厚,校园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师生员工的精神面貌呈现出蓬勃向上的良好状态。

——学校核心价值文化体系初步形成。“十二五”期间,我校深入挖掘学校文化底蕴,积极培育符合学校特色和传统的大学文化,在广泛征询意见和调研基础上,确定了“尚教为学、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积学酌理、崇贤彰善”的校风,“重教行道,守正出新”的教风,“勤学尚德、明辨笃行”的学风,以及“博闻强志、正道直行”的校训和校歌《正道直行做栋梁》,明确了学校核心文化价值体系各个要素的内涵和表达方式。目前,正在凝练形成“胸怀、视野、责任、卓越”的学校精神。

——设计完成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与校内园林道路命名工作。经过广泛征集,调动校内外关心支持学校发展人士的积极性,为我校设计了形象识别系统,完成了校内园林道路命名工作。经过广泛的宣传,目前,形象识别系统已规范使用。

——涌现出一批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五年来,我校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的培育。在校内征集的的基础上积极组织申报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创新机制 搭建平台让学生在技能实训中受益文化、传承文化》《加强公寓文化建设提高服务育人质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寻找身边好人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谛》等一批优秀成果纷纷涌现并连续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的好成绩。

——高品位、高参与率的校园文化活动成效显著。2011年以来,先后组织举办了“四千师生唱响红歌 喜迎建党九十华诞”大型红歌赛、金正昆讲礼仪报告会、经典诗词诵读、高雅艺术进校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身边好人”评选及颁奖典礼、“学苑论坛”“ 、“青年大讲堂””等师生参与率高、影响广泛的高品位校园文化活动。

但是,我校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距离现代大学办学目标的要求和广大师生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突出表现为:现代大学的先进办学理念还不够深入人心;既秉承传统文化又体现时代特征的大学精神尚需进一步凝炼和提升;文化阵地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整体文化品位和影响力尚需进一步提高;国家级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励有待突破。

二、“十三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思路

“十三五”时期是学校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战略机遇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助于构筑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家园,形成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思想动力;有助于净化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助于激发广大师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活力,为学校转型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导向,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弘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为基础,建设优良的校风,优化学校文化环境,提升学校文化品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强化文化育人功能,建设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格调高雅、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健康和谐的大学文化。

(二)目标任务

通过加强文化建设,进一步传承、弘扬和创新学校精神,形成与学校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具有现代大学风范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今后五年内,力争在文化建设方面达到以下目标:建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校园环境,建成功能齐全、资料丰富的校史展览馆;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依法治校的水平显著提升;学术氛围更加浓厚,学术品牌日益凸显,创新意识显著增强;学校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显著增强,社会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和管理与服务人员工作作风进一步改善,文化育人功能进一步增强,文化创造力、凝聚力、感召力和文化品位显著提升;创建省级文明校园验收通过挂牌;国家级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取得突破。

(三)建设思路

大学文化建设涉及到学校的物质和精神、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今后的五年内,学校将重点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方面来加强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基本思路为:以物质文化建设为载体,着力提高校园规划和建设水平,形成融有学校精神文化要素的校园规划布局、校舍建筑和人文景观;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定期开展优秀历史文化、优秀影视作品、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在既秉承传统文化和学校优良传统又体现时代精神的基础上,使学校精神深入人心,不断增强学校凝聚力;以制度文化为保障,不断完善学校管理的法制化、民主化制度建设;以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高参与率,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使校风、教风、学风在师生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三、“十三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路径

围绕以上目标任务和建设思路,“十三五”期间,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着重做好以下“六大工程”:

(一)校园景观建设工程

——建设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完成我校教学综合大楼建设,使之成为学校标志性建筑;开辟教职工活动中心,改善大学生活动中心条件,使其成为师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在校内建设“商洛学院戏曲学院”场地,进一步挖掘和弘扬商洛戏曲文化;在学校体育场建立规范庄严的升旗点。

——建设主题鲜明的文化景观。遵循商洛气候特点,挖掘商洛文化底蕴,在丹江校区立放校训石和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文化影响力的学术圣贤雕塑;建设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长廊,书法艺术和师生创意文化展示区,校友纪念林、纪念墙等。

(二)校史文化传承工程

——校史研究与编撰。成立校史研究与编撰专门机构,修撰《商洛学院校史》,出版《校友动态》等期刊;鼓励和支持校内各单位编写本单位发展历史和年鉴;推进校史资料编撰成果的电子化,提供多种形式的校史信息服务。

——校史展览馆建设。建设好校史展览馆,使其面向师生和校内外长期开放;加强校史史料、实物档案、校友资料的征集工作,丰富展出内容;培训一支校史讲解志愿者队伍;形成新生入学期间校史教育的制度化。

——知名学者和校友宣传。建立我校著名学者和知名校友资料库;开展杰出校友评选活动,加强对其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加强校友会建设,办好校友网,密切与校友的联系和交流;制定实施为校友提供服务的规章制度,给校友返校访问、聚会及回馈母校提供支持与便利。

(三)学术文化繁荣工程

——进一步强化对外交流。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开展实质性合作,持续推进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研修培训工作,加大访问学者派出力度,定期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在交流学习过程中,培养教师的大胸怀、大视野,增强其作为高校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从而使我校“重教行道 守正出新”的教风更加浓郁。

——进一步完善学术制度。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精神,制定《商洛学院关于进一步发展繁荣哲学社会科学的实施意见》和《商洛学院举办形势报告会和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及讲座、论坛管理暂行办法》,继续办好“学苑论坛”“青年大讲堂”等,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授有纪律”。在坚定方向和道路的原则下,促进学术文化繁荣。

——进一步严明学术纪律。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道德,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将学术伦理教育纳入新教师上岗培训之中;在职称评聘、职务晋升、考核评优中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维护学术尊严,力戒学术浮躁。在校内学术研究领域形成风清气正、勇于创新、追求真知的良好氛围。

(四)学校形象传播工程

——全面推进《商洛学院形象识别系统》的应用。进一步规范使用校标、校徽、校歌以及学校名称、学校标准色和学校中英文标准字体等;规范使用具有商洛学院标识的各类指示牌、名片、PPT模版、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学校纪念品等;规范校内楼宇、建筑物命名;逐步完善具有学校特色的形象标识体系,使形象识别系统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做好对外宣传和推介工作。更新学校宣传片、画册、发展成就展展厅等;加强对校内媒体尤其是二级单位创办的刊物、宣传橱窗、校园广告、横幅、标语等的规范管理;推进新媒体应用和管理工作,完善学校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与社会媒体的沟通与联系,定期举行媒体见面活动,加大在主流媒体上宣传学校的力度。

——发挥我校作为商洛文化高地的作用,积极开展商洛文化研究及典籍整理工作;组织开展高品位的文艺下乡、科技下乡等活动;组建“商洛学院讲师团”,通过专题电视栏目、专题讲座和报告等传播商洛文化,树立学校品牌。

(五)制度文化建设工程

——强化制度意识,在全校上下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形成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执纪必严、违章必究的良好风气;要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要健全制度执行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滥用职权以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

——加强以《商洛学院章程》为重点的“一章八制”建设和落实,完善校内治理结构,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和二级学院的议事规则与决策程序,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推进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制定和落实扩大二级学院办学自主权的相关制度;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健全群众团体运行的相关规章,依法保障广大师生员工的基本权益和切身利益。

——规范制度行为,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确保各项制度能够有效贯彻和落实;完善和落实信息公开制度,确保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加强检查监督,依法处理违纪违规人员;定期整理和汇编学校及各单位的制度文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案可稽。

(六)行为文化养成工程

——积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继续在师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化开展“身边好人”评选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讲活动等,用身边的人和事影响和教育师生,使其“相信模范、敬仰模范、学习模范”,从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加强对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的阐释与宣传,在校史教育基础上,引导师生自觉践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形成“积学酌理、崇贤彰善”的良好校风;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在日常工作中爱岗敬业、勇于创新,形成“重教行道、守正出新”的优良教风;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规范和教育,使学生做到“勤学尚德、明辨笃行”。

——完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中的引领作用。依托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活动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促进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创新“红五月”社团文化艺术节活动方式,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培养其艰苦奋斗、敢于创新的精神。

四、“十三五”期间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领导

成立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具体领导和组织实施各项文化建设任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办公室设在党委宣传部。选聘校内外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具体研究和指导学校文化建设规划及重大项目的设计与评估。校内各单位要确定一位领导成员,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文化建设工作。

(二)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管理

要把文化建设工作作为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重要内容,纳入到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要健全和完善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召开专项会议,定期进行检查评估。

(三)形成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合力

逐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各部门各单位具体落实、师生全员参与的学校文化建设格局。广泛发动全校师生,积极投身学校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学校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工会、学工部、团委、学生会等党群组织的作用,使促进文化建设成为汇集众智、凝聚众力的自觉行为。

(四)落实学校文化建设的资金保障

根据实际需要逐步加大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并将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整体预算,设立专项开支。校内各单位也要积极增加对本单位文化建设工作的投入,确保各项任务顺利完成。

“十三五”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当前,信息技术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教育信息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信息化建设是教学评估的重要指标。

“十三五”时期,是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施的最后五年,是我校信息化建设的战略机遇期,在学校“稳基、提质、增速,创新驱动发展”之际,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立足当前,结合《陕西省高等学校信息化建设标准(试行)》,制定“十三五”期间我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回顾

我校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基础设施始建于1998年,2004年配合创建商洛学院建设了网络核心机房,“十二五”期间,学校信息化建设得到了较快地发展。主要取得的成绩有:

1.信息化基础设施得到了改善优化

学校投资200余万元,更换了网络核心交换设备,使核心至汇聚由千兆升级至万兆,解决了网络主干的瓶颈问题,提高了校内数据交换的速度,为网络应用提供了充足的保障。网络出口带宽由500Mbps扩大到1100Mbps。增加了教育科研网通讯链路,开通了EDU域名。投资近100万元,建成了首个服务器虚拟化平台,方便了应用信息系统的布署和管理。图书文献信息化硬件建设投入100余万元,提高了服务师生的能力。协调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商洛分公司,投入100万元左右建成了覆盖北新街校区的通讯主干地下通道,将凌乱的架空通讯线路全部埋入地下,整洁了校园环境,规范了通讯线路的管理。

2.学校网站等新媒体成为学校主要展示和交流渠道

升级网站站群系统,改变原来各个部门网站由自己建设,数据不统一,网站漏洞比较大,存在不安全隐患等问题。升级后的学校网站、各部门子站和各类专题网站达到59个,内容更加丰富,结构更加合理。开通学校微信平台和招生就业处微信平台,使信息的推送更加便捷高效,宣传效果更佳。许多党总支、班级和学生社团组织利用网络建立了QQ群,方便了联系和沟通交流。

3.学校办公自动化有了新突破

2014年启用新的OA系统,使学校在通知发布、事务管理和公文管理等方面更加规范,尤其是远程文件签批解决了随时随地办公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4.建设完善了一批部门级应用信息系统

教务管理系统完成了系统和数据从老旧服务器向服务器虚拟机的迁移,开辟两个通道,优化服务器负载,解决了学生选课和成绩登录高峰时段服务器拥塞的问题。学生心理测评系统重新布署,使用更加流畅。招生就业处开通了网上通知书查询和网上看校,极大地方便了考生,宣传了学校。财务专网系统升级改造完成,使财务管理和信息发布更加规范。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团员管理信息系统等部门级应用信息系统促进了学校管理工作,方便了资料的收集、整理、统计。

5.信息资源和公共服务具备一定基础

“十二五”期间,学校投资170万元购置电子图书、增加图书数据库、维持图书资料数据库的使用,使学校现有电子图书数据资源量达到5000G,数量达到47万种,极大地方便了师生对知识的获取。增加省级精品课站点4个,校级精品课站点10个,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站点3个,为教学研究提供了服务平台。为配合大学生英语教学,修复启用了大学英语在线学习系统,积极联系信息资源服务商,开启有关教学资源平台的试用,为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学生宿舍用电全部实现远程智能控制,部分职工楼更换了IC卡智能电表,管理更加便捷,公共服务的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信息化建设重要指标年度完成情况一览表

重要指标

“十二五”期间完成内容

“十二五”指标进展情况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年9月

完成率(%)

网络交换设备更新

实现核心到汇聚万兆,解决了网络主干瓶颈

开始实施

完成

100

网络出口升级

解决网络出口带宽问题,使出口带宽升级到1G

完成

100

网站站群建设

改变原来各个网站自己建设,数据不统一,网站漏洞比较大,存在不安全隐患等问题

完成

100

OA建设

更新以前办公系统,实现无纸化办公

3月

启用

100

光缆落地工程

美化校园环境,优化网络布局,为我校下一步网络建设打好基础

6月开始调研实施

4月初全部完成计划

100

服务器虚拟化建设

促进服务器利用率,提高数据安全性,避免重复建设

12月底办公会立项

3月底建设完成

100

教育科研网接入

接入教育科研网,增加到教育科研网链路和带宽,解决EDU域名

12月底办公会立项

2月接入

100

教务管理系统迁移

更新教育管理服务器,完成教务管理系统迁移,优化服务器性能

12月底办公会立项

3月底建设完成

100

财务专网系统升级改造

实现了财务软件及数据库软件的正版化,更换高端服务器并建立了双机热备,保证了财务数据的安全。

当年立项当年完成

100

二、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近年来,许多兄弟高校都在着手进行信息化建设方面的规划,整体布局,分步实施,成效显著,促进了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高速发展。对于我校,虽然信息化应用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而言,推动力度不够,信息化发展步伐较慢。主要问题表现在:

1.实施策略上缺乏整体规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推进机制。

学校信息化建设十多年来,尚未制定数字校园和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规划,专项经费支持长期不足;信息化建设基本停留在网络服务部门的推动,以及职能部门的自发建设上。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没有形成统一的管理机制,各部门单兵作战,没有形成统一的编码标准,数据来源多样,就必然出现“信息孤岛”。即使在各部门内部,也没有形成较长期的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建设程度也不均衡。

2.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足

当前,我校学生生活区、职工生活区、丹江校区、尾矿重点实验室网络接入还没有并入学校主干网,导致网络覆盖面不够,限制了信息系统、教学资源等网络应用的推广;学校无线网络还没有建设;承载信息系统运行的网络服务器扩展能力有限;信息安全系统建设跟不上网络发展需求;信息系统及网络管理手段比较薄弱;数字化教室等信息化教学设备还没有完全覆盖教学场所,教师拥有的备课、授课必需的信息化教学终端设备欠缺;网络核心机房建设还不很规范;核心交换设备单套运行,服务器无异地备份,一旦发生故障将造成全网瘫痪或数据丢失。

3.实施方法上重硬件建设轻资源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滞后,教学资源缺乏

信息化建设的核心是信息资源和应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多年来,学校对信息化项目的投入集中在网络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更新和维护上,信息资源和信息系统建设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学校优质网络资源缺乏,资源利用率低,共享水平差。

信息系统的建设有待加强。学校目前具有十多个校内信息系统,有力地促进了教育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仍需要在人事、资产、招生就业、校友、档案、后勤、仪器管理等方面加强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在校园“一卡通”、迎新、离校、科研资源共享与协作等跨部门管理系统建设方面加快步伐;充分利用主干网络带宽大的优势,加强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通过精品视频课、公开课、网络课等,积累数字化的教学课件、演示方案、数字化案例、微课等课件素材资源,同时,大力促进数字化试题库建设,推进学校信息化建设发展。

网络服务教学比较少。校园网络具有服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功能。目前我校校园网络还主要承担的是办公、管理等业务和资料查阅功能,对教学支撑比较少。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中,专家就数字资源服务教学情况进行了检查,提出了加快教学资源数字化建设的建议。

4.专业化技术支撑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建设工程,离不开一批具有信息系统开发、部署、管理、应用、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离不开一支具有网络管理、维护的专业队伍,也离不开需要统筹协调的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和信息员队伍。当前,学校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力量还不足,需要增强这方面的力量,以满足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要求。

三、“十三五”期间的思路、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指导思想:按照国家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陕西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坚持育人为本,在信息化环境建设的基础上,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教育理念、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的创新发展,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发挥教育信息化支撑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

总体思路:对照建设标准,寻找差距,寻找切入点和着力点,结合实际,做好顶层设计。继续完善信息化环境建设,加强网络安全,以建设促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以拓展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的融合应用。

(二)建设目标

健全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完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实现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无线网络建设工作,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完善教学场所信息化教学设备,逐步分批次配备教师教学终端设备,使基础设施能够满足教育信息化基本需求。积极推进“校园一卡通”建设工程,为数字化校园建设奠定基础。实施标准化建设工作,初步形成标准统一、业务整合、数据共享的基础数据库,以期达到建成数据融合共享资源平台的目标。以应用驱动,大力推动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建设以数字化教学资源、教学课程为重点的教学辅助平台。激励校内单位共同参与,使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服务保障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应用水平显著提高。

(三)建设原则

统筹规划,分步实施。从学校全局高度统一标准,统一规划,整体部署;根据实际情况分步分期实施具体项目,保证规划的逐步落实。

整体推进,突出重点。根据统一规划部署,促进全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信息化的推进,抓重点项目,提高建设资源的使用效率。

需求驱动,务求实效。立足学校主流业务需求,满足师生对数字校园的需求为根本导向,着力解决实际问题,以明显的效益为信息化建设注入持续动力。

立足高端,跨越发展。高起点制定信息化规划,引入当前最新信息化技术和产品,充分发挥我校后发优势,争取技术、管理机制与经费到位,实现我校信息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四)主要建设任务

1.完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任务,加强专业队伍建设

按照全省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评估标准和办法,完成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

2.做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网络环境和教学终端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实现网络全覆盖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性工作。通过网络的结构优化、带宽扩充、校园无线网络建设、覆盖范围扩大提升网络对信息化的支撑能力,提升服务质量。

3.实施教育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工作,融合共享信息资源

按照陕教保[2014]11号文件提出的技术标准和规划,提出统一的数据标准、交换标准、编码标准、应用建设标准等信息化标准,形成信息化系统建设与维护的管理办法、信息数据的管理办法等有关制度,用于指导实施学校后续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和改造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以达到标准化建设的要求,同时,按照省教育厅要求和时间进度,完成学校数据融合平台的建设,消除信息孤岛。

4.应用驱动,推动信息化系统建设

充分使用互联网+思维模式,以应用为驱动,将平常的业务搬到互联网上来,使业务成果能够互惠共享。

5.做好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共享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学校教务处、各二级学院要在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上下功夫,通过自制、引进等办法,加强数字教育资源库建设,每两年增加1T数字教学资源。

6.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建设

成立学校网络与信息安全领导小组,配备专职网络信息安全管理技术人员,按照国家和陕西省有关法律规范要求,制定完善的内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运维保障机制,定期开展检查评估工作,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

四、需要完成的主要工程

1.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工程

包括每年的网络接入及维护项目,2016年和2017年需要完成的标准化核心网络和数据机房建设项目,每年需要投入完成的扩大网络覆盖项目、网络多媒体教室扩充项目、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配备项目,2018年计划实施的网络安全设备扩充升级改造项目和网络核心设备升级改造项目,2018年到2020年计划建设的电子邮件等应用服务器建设项目,2019年完成的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项目,2020年计划建设的数据中心等云计算平台建设项目等,估算投资额约1983万元

2.校园无线网络建设工程

无线网络的建设,对于扩大网络应用极其重要,尤其是现在智能手机的应用,更是扩大了无线网络的应用需求。各个学校在“十三五”期间都在抓紧建设无线网络,以此亮点吸引优秀学子就读本校。根据目前现状和学校建设进度,2016年计划启动实施北新街校区的无线网络建设,2017年计划启动实施教学综合楼和丹江校区的无线网络建设,估算投资额约400万元。

3.校园一卡通建设工程

争取引进银行资金,实施校园一卡通建设。一卡通将融合校园收费、消费、补助发放、报帐、转帐等资金管理功能,融合考勤、签到、门禁、图书借阅和部分应用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识别功能,以及控水、控电等节能管理功能,使学校管理集中在一张卡片上,规范资金收支,统一身份识别,同时,通过一卡通系统的应用,收集校园基础数据,为以后通过数据挖掘技术进行分析决策提供数据来源。该工程计划2016年开始实施,2017年底前完成北新街校区一卡通专网的铺设、设备的安装调试、系统的布署和现有应用系统的对接,2018年至2020年根据教学综合楼和丹江校区建设进度,逐步完成教学综合楼和丹江校区的一卡通建设工程。项目估算投资额约710万元。

4.信息系统建设工程

信息化离不开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通过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促进管理、服务等方面水平和工作效率的提高,减少人员工作量。“十三五”期间,学校各相关部门要在迎新、离校、招生、就业、人事管理、资产管理、学生管理、宿舍管理等方面加紧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提高管理的现代化水平。2019年到2020年,在前期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融合校内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委托建立校园门户,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挖掘数据资源,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初步建成智慧化数字校园。项目估算投资额约365万元。

5.数字教育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资源建设工程

网上资源建设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校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上重硬件轻资源建设,导致网上资源缺少,网络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十三五”期间,需要建设服务于教学的网络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扩充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和电子图书等网络数据资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支撑作用。项目估算投资额约610万元。

“十三五”期间信息化建设专项规划重要指标年度目标一览表

重要指标

“十三五”规划目标

“十三五”指标进展情况

(估算投资额,万元)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2020年

总投资额

备注

网络接入及维护

项目

接入中国电信和教育科研网,保证全校师生人均不少于0.1M的出口带宽,主干网络万兆核心,百兆到桌面

50

50

60

60

60

280

网络中心

标准化核心网络和数据机房建设项目

2016实施现机房改造60万元,2017年建设教学综合楼机房30万元和丹江校区机房40万元

60

70

130

网络中心

扩大网络覆盖项目

2016年实施学生宿舍网络覆盖改造65万元,2017年实施丹江校区、重点实验室网络建设100万元和教学综合楼网络建设100万元,以后逐年对网络老化区域进行重新覆盖

65

200

15

15

15

310

网络中心

校园无线网络建设项目

2016年实施北新街校区现有区域210万元,2017年实施北新街校区教学综合楼40万元和丹江校区区域150万元

210

190

400

网络中心

网络多媒体教室扩充项目

2016年增加约30个多媒体教室,2017年对教学综合楼68个教室配置设备,以后逐年增加或更新10个多媒体教室

90

210

30

30

30

390

教务处、资产处

教师信息化教学终端配备项目

按500人计算,每人按4000元设备配置,2018年开始按每年新进40人预算

100

100

16

16

16

248

教务处、资产处

网络安全设备扩充升级改造项目

按照主管部门和监管部门的要求,配备网络防病毒系统、入侵防御系统、邮件过滤系统、信息审计系统、防篡改系统、上网行为管理系统、网络舆情监控系统、网络漏洞扫描系统、智能DNS系统等设备

40

40

网络

中心

网络核心设备升级改造项目

按照使用寿命,对目前在用的核心层交换设备和汇聚层交换设备进行更新换代,更换后的设备逐级下移,以保障主干网络的先进性

150

50

200

网络

中心

数据中心等云计算机平台建设项目

在现有服务器虚拟化的基础上,建设服务器托管中心、计算中心和公共网络存储系统等,构造具有异地容灾备份能力的云数据中心

15

300

315

网络

中心

电子邮件等应用服务器建设项目

建立基于学校网络域名的电子邮件系统,建立学校自己的DNS域名解析服务器、FTP服务器、VPN服务器和Proxy代理服务器等

20

20

20

60

网络

中心

校园一卡通建设工程项目

争取引入银行资金,2017年完成老校区一卡通建设,2018年新建综合楼一卡通建设,2019、2020年完成新校区一卡通建设

300

200

50

120

40

710

财务处、网络中心

迎新离校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25

25

学生处

招生就业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25

25

招就处

资产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25

25

资产处

学生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25

25

学生处

图书查询借阅平台迁移项目

15

15

图书馆

人事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25

25

人事处

学生宿舍管理平台建设项目

25

25

后勤保障处

网络优质教学资源建设项目

20

20

20

20

20

100

教务处

网络在线教学与学习平台建设项目

30

30

教务处

电子图书数字资源建设项目

96

96

96

96

96

480

图书馆

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建设项目

开展等保测评,形成测评资料,完善信息系统的准入条件

10

10

网络

中心

数字校园建设项目

在前期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应用项目建设和数据积累的基础上,融合校内信息系统数据资源,委托建立校园门户,开发数据分析系统,挖掘数据资源,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为建设智慧化数字校园打好基础。

100

100

200

相关

部门

五、保障措施

1.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学校办公室(网络中心)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具体实施工作,拟订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明确建设的具体目标任务和相关措施,提交学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加强各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形成部门联动沟通协作的长效机制,统筹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

2.健全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规章制度

学校制定信息化工作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和激励制度,建立针对各类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制度,制定实施教育信息化工作成果认定与奖励办法,完善职称评定办法,将信息化工作成果纳入职称评定。通过制度措施激发校内各单位、各部门和广大教职工参与开展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的积极性。

3.落实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经费保障

学校把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保证在“十三五”期间信息化投入经费占学校经费总预算的比例大于2.5%,加大投入力度,加强与校外合作,争取信息化建设资金,引导企业参与学校信息化建设,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快速发展。

本规划实施年度为2016-2020年,总估算4068万。年度执行计划为2016年1096万,2017年1241万,2018年497万,2019年537万,2020年697万。

4.加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有专职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并在校内各单位设立信息化专员。学校在信息化项目的应用开发中,通过与软件公司合作,进行项目的联合开发或者外包,对核心应用能够进行自行维护,加强信息化技术人员对核心业务的理解,加强技术培训,提高技术水平。学校将按照陕西省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逐步充实技术人员队伍,到2020年年底前,逐步达到教育信息化管理机构标准化建设评估指标要求的信息化专业技术支撑队伍12人和行政管理人员3人的标准,并将不断健全岗位设置,提升人员层次,建立一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政管理队伍、保障运行维护的技术队伍和和能够开展信息化教学创新应用的教师队伍。

“十三五”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发展规划(草案)

(2016-2020)

为了争创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有效保障学校“十三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全面实现,巩固学校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取得的成果,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深化作风建设,根据《商洛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以及党风廉政建设的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商洛学院“十三五”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发展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学校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和体会以及存在的问题

(一)主要成绩

1.扎实开展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

始终坚持“教育为先,重在预防”的方针,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推动学校健康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常抓不懈。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专题教育,在各级党员干部中持续开展了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以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反腐倡廉教育。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每年年初召开各部门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提出贯彻落实上级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要求;二是贯彻落实《实施纲要》《准则》和《条例》,开展形式多样的警示教育活动。在学校办公网视频点播栏目发布《共和国反贪风云》等30余部警示教育专题片,参加 “清风伴我行”演讲赛,定期邀请专家作“我省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以案说纪、以案说法”的专题报告,组织处级领导干部到各类警示教育基地接受警示教育;三是抓好党员领导干部的提醒谈话教育。建立了提拔任用干部的“集体廉政谈话会”制度以及向学校党委、纪委递交《廉洁从政承诺书》制度;四是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组织师生积极参加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定期更换在校园宣传橱窗的廉政宣传材料。

2.以制度建设为根本,积极推进惩防体系建设

始终把加强党风廉政工作制度建设放在惩防并举的首要位置,先后对《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关于保持学校各级领导班子清正廉洁的若干规定》等17个与廉洁勤政有关的制度进行了修订完善,制定了《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关于落实党委主体责任纪委监督责任的实施意见》《商洛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十项要求》《商洛学院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守则》等制度。

3.不断强化监督制约,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不断加大对学校党政重大决策的监督检查工作,拓展监督领域,形成纪检、监察、审计监督职能的合力,做到“参与不干预、监督不代替、支持不失职、到位不越位、协调不包办”。把纪检监察审计工作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等过程监督转变,由廉政监督向廉政与效能监督并举转变,由执法执纪监督为主向以强化内部管理监督为主的转变。一是实施了领导干部诫勉谈话、警示训诫、廉政鉴定和建立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等监督制度。二是发挥行政监察职能。积极参与教师职称评定、各类招生及考试,强化基本建设的招标、图书资料、仪器设备及其它大宗物资采购等工作的监督;三是加强对重大经济活动的审计监督。严格执行“未经审计的概算不能作为校长办公会研究立项的依据,未经审计的预算不能实施,未经审计的决算不能付款”的原则。基建工程审计采取了关口前移,坚持事前、事中、事后的跟踪审计。大宗物资采购,采取了全程监督的比价审计;四是认真落实监督责任,促进纪检监察工作的“三转”。把处科级干部的会风转变作为督察督办的抓手,坚持逢会必签到、必通报、必兑现处理,一追到底,推进考勤工作,狠抓工作纪律。

4.突出重点,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是调查研究,找准问题。积极深入到师生中,对党员领导干部工作作风进行调查研究,将意见、建议整理归类,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二是有的放矢,解决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学校每年召开的领导干部会议上,都要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提高干部素质和执政理念,规范办事程序,狠抓制度落实等不断提出新要求。尤其是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后,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的实施办法》,对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发挥了积极作用。

5.重视群众信访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

对群众来电、来信、来访,坚持做到件件有着落。近年来,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1件,立案查处违纪案件9件,对6名党员领导干部分别给予党纪处分。

(二)主要体会

1.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

实践证明,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师生员工的支持与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顺利开展的基础与保证。

2.必须坚持“预防在先、教育为主”的方针

违纪违法者只是少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绝大多数能够清正廉洁、克己奉公。对干部队伍整体而言,一定要坚持预防教育为先,处分处理为次,亡羊补牢再后的理念;对少数违纪干部一定要坚持组织处理与思想教育并重,必须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理念。

3.必须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

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它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个人意志的改变而改变。必须始终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之中。

4.必须坚持惩处与保护并重的工作理念

必须准确把握监督工作在全校整体工作中的位置。处理好监督与建设和谐校园的关系,监督与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关系,监督与服务师生的关系,监督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监督关键是抓住“软”、“硬”二字,该保护的一定要保护,该惩治的一定要惩治;既要唱红脸,又要唱黑脸;既要做好人,又要做“恶人”,只有敢做 “恶人”,才能成为好人;既要有说一不二、掷地有声的权威,又要有人情味。

(三)存在问题

1.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一些干部仍然认识不到位,未能全面履行“一岗双责”的工作职责。

2.廉政宣传教育、廉政文化进校园、领导干部重大事项申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大经济活动的绩效评价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或完善。

3.干部队伍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挑战。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师生的危险,得过且过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依然存在。

4.工作落实不力的问题在各个方面、各个层面均不同程度存在。对明摆着有利于学校发展的事情,对直接悠关师生利益的好事,对会议决定的、写进文件的、纳入计划的工作,不能做到只争朝夕、大刀阔斧、敢于担当。

二、“十三五”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的指导思想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加强以落实“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为重点的责任制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廉洁自律为重点的干部作风建设,加强以完善惩防体系、扎实推进源头防治腐败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加强以道德修养为重点的校园廉政文化建设,努力提高反腐倡廉工作水平,为学校各项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三、“十三五”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的工作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工作思路

深入推进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落实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保障“三驾马车”高效运行,进一步落实校、处两级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继续强化作风建设,使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成为“铁八条”,让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继续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拓展廉政教育的渠道,提升教育效果;继续加大基建工程项目、大宗物资采购招标、财务管理、招生考试、科研经费管理的过程监督,杜绝腐败的发生。到“十三五”末,使勤政廉政、遵规守纪、积极进取、风清气正、齐心拼搏、和谐高效成为我校广大党员干部共同的追求。

(二)发展目标

1.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更加明晰,制度进一步完善

全面落实“党委负主体责任,纪委负监督责任”为重点的责任制,明确学校各级党组织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中主体地位。细化分解各部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清单,着力构建权责明晰、逐级负责、层层落实、有责必问、违纪必纠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同时,积极探索和完善我校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制度,将党风廉政建设列为干部工作实绩和奖惩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力。

2.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成效进一步显现

良好的作风是凝聚全校师生的巨大力量,是维护清正廉洁的重要保障。领导干部的作风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改革发展和稳定。继续坚持不懈地加强干部作风建设,着力解决干部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继续落实好《准则》和商洛学院“双十条”,着力解决干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落实好《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 商洛学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的实施办法》,继续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促使干部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境界、工作状态和奉献热情,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到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中来。

3.校园廉政文化良好氛围形成,教化作用给力

加强教育是反腐倡廉的基础性工作,是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保证。继续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核心价值观和干部作风教育,切实解决在廉洁自律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加强对学校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操守教育,通过示范和警示,筑牢遵纪守法防线;加强教师诚信自律和师德教育,进一步端正教风学风;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等有效手段,积极营造廉政文化氛围,丰富和发展廉政文化内容和形式,大力推动反腐倡廉理论研究和创新,拓宽实践平台和监督渠道,逐步形成自我约束、组织监督、措施保障的校园廉政文化氛围。

4.惩治和预防腐败体制、机制科学有效

反腐倡廉重在建设,贵在创新。认真总结我校贯彻《实施纲要》以来的经验和不足,努力把党风廉政建设与学校各项工作深度融合,把规范权力运行、健全管理制度和强化监管惩处有效结合,以创新制度为重点,不断拓展源头治理领域,继续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适时有效监督。凡是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都必须集体讨论决定。深入推进党务、校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积极推进各项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纪检监察审计专门监督的合力作用,全方位建立廉政风险防范机制,不断推进我校惩防体系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扎实推进并努力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科学、系统、有效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四、实现“十三五”党风廉政建设与作风建设目标的保障措施

(一)推行多种制度,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

1.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责任的落实

学校每年定期召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党委每年专题研究1-2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各党总支、党支部要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为重要工作内容,纳入年度工作计划,细化责任,抓好落实。各级党组织及其党政主要负责人要自觉认领各自任务清单,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尤其是各二级单位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要担负起责任,决不允许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力度逐级递减,要充分认识到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2.坚持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度

每年初,由学校党政主要领导与其他领导、其他领导与分管部门主要领导、部门主要领导与其他人员逐级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明确工作内容,提出工作要求,层层压实“两个责任”,持续传导压力,把“两个责任”落到基层,落到实处。纪委和干部人事处对责任书的履行情况,要组织检查和落实考核。

3.进一步加大责任追究的力度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问则条例》,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失则必追究,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细化责任清单,通过“一案双查”和“追责倒逼机制”,加大问责追责力度,让失责必问成为常态,以问责常态化倒逼责任落实。

4.实行约谈制度

通过约谈的方式,教育、提醒约谈对象正确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整改存在的问题,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的落实。各级党组织及其主要负责人和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都要根据需要约谈自己所管辖的人员,年终总结要报告约谈情况。

5.探索巡察制度

巡察是党政机关普遍使用的有效办法。以后每年由纪委组织安排一次集中巡察,巡察组由纪委委员、各党总支和直属党支部纪检委员组成,各二级单位汇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情况、落实“两个责任”情况、落实学校重点工作以及重大事项情况,落实《商洛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十项要求》精神情况,落实遵守《商洛学院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守则》情况。巡察组通过走访、约谈等方式予以证实,给出巡察意见,提出整改要求,由纪委反馈后进行整改。

(二)采取有效手段,强化干部纪律和作风建设

1.深入开展学习

通过党委和党总支两级中心组学习、党支部组织生活会学习等继续学习《商洛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十项要求》《商洛学院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守则》等党风廉政建设的文件规定,重点是各级党组织要深刻领会《商洛学院党委班子成员十项要求》的精神,全体党员领导干部要严格遵守《商洛学院党员领导干部自律守则》,加强党的纪律建设和作风建设。

2.严明政治纪律

坚持挺纪在前,坚决把严明政治纪律永远放在第一位;坚决纠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阳奉阴违的行为,确保上级和学校的政令畅通;坚决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和各项管理工作之中,确保不该说的话坚决不说,不能做的事坚决不做,坚守纪律底线。

3.保障“三驾马车”高效运行

坚决保障党委科学决策、行政行动执行、纪检监察检查督办的“三驾马车”学校运行机制的高效运行,形成党委、行政与纪检监察各负其责,相互支撑,团结一心,共谋发展,合力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强力推进人人敬业爱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的形成。

4.建设纠正“四风”工作的新常态

继续抓好《中共商洛学院委员会商洛学院关于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师生的实施办法》等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巩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成果,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一是继续促进处科级干部的会风转变,坚持逢会必签到、必通报、必兑现处理,一追到底;二是实施督办督查新措施,学校党政办公室对年度重要工作、重大决策等建立台账,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完成时间、消号时间、督办单位和责任人。纪委和监察处主动配合,开展督办督查,狠抓落实;三是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密切注意不正之风的新动向、新表现、新形式,深挖细查,让顶风违纪者,受到党规党纪的严惩。

5.深化固化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贯彻落实已经进入新常态,通过共同坚守,使其深入人心,指引言行,成为“铁八条”,关键是坚持抓好落实。一要发挥科级以上党员干部这个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以上率下,在关键时间节点不请不送,一个节点一个节点的坚守;二要认真落实《商洛学院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实施办法》,每位党员干部必须依规据实及时报告重大事项,都要用自己的实际言行远离婚丧喜庆等事宜大操大办;三要坚持勤俭节约,不违规接待,不违规占用学校资源;四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高等学校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若干规定》,根据学校实际制订修订相关规定。

(三)拓展多种渠道,继续加强校园廉政文化建设

1.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校园、家属区增加宣传橱窗,定期宣传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优秀家规家训、乡规民约,从中汲取营养,弘扬真善美、抑制假恶丑。通过学校OA办公系统的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发送廉政格言与警句、廉政故事等,引导全体教职工发扬我校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引导党员干部既遵规守纪又崇德向善,推动校风持续向好。

2.把师生参加教育部每年举办的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引向深入

每年都组织师生参加全国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暨廉洁教育系列活动,扩大参与面,尤其要提高学生的参与率。同时,学校开展优秀作品的评选与表彰奖励,择优向上推荐,使其成为常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廉洁知识问答活动”,使广大师生在活动中受启迪、受教育。

3.把对学生的廉政教育纳入学校廉政文化建设之中

由纪委、学工部联合,在新生入校、学生入党、考核考试、就业择业等重要节点,广泛开展廉洁教育和诚信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学风考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四)采取多种形式,继续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1.坚决执行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继续推行学校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各种制度,尤其是提拔任用干部的集体廉政谈话会制度,人、财、物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前廉政约谈制度,每位新提拔的领导干部向学校党委、纪委递交《廉洁从政承诺书》制度,并逐步扩大适用这些制度的范围,不断强化监督制约,完善权力运行机制。

2.建设和使用好新媒体监督平台

建设使用好陕西省高教系统纪检监察综合信息平台,发挥该平台在强化基建工程项目招标、大宗物资采购、维修工程项目招标等过程的管理与监督作用。开通校园办公网的信访管理功能,方便师生信访及举报,进一步提升反腐倡廉的威慑力。

3.进一步完善经济活动的运行规范

继续加强对干部人事、招生收费、财务资产、基建采购、科研经费、后勤服务和学生管理等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要岗位和重点环节的适时有效监督。积极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加大审计监督力度。积极推进干部人事、财务资产、招标和工程建设领域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创新,充分发挥党内监督、民主监督和纪检监察审计专门监督的合力作用,建立健全廉政风险防范机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商洛学院
Copyright © 2016-2017 陕ICP备05008918号 地址:陕西省商洛市北新街10号 邮编:726000